中图分类号:C9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13)01-0066-08 一、婚配过程中的“浪漫革命”命题及其问题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来看,将浪漫爱情与婚姻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1]。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传统大家庭的联系逐渐弱化,家庭制度和功能发生了剧烈变化。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变迁引发了西方社会中浪漫爱情观念的流行,它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2]。美国社会的婚姻家庭也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变迁的,物质的丰裕、个体化的发展使家庭变成了一个情感的港湾[3]。这样的研究思路直接影响了关于中国青年的婚姻家庭研究。对青年择偶标准五十年来变迁的分析显示,人们的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就越看重浪漫爱情[4]。阎云翔更是通过他的研究断言,到上个世纪90年代,农民已经普遍将爱情与亲密关系纳入了新文化的理想,“择偶中的浪漫革命已经出现”[5]。 近年来,打工经济对农村青年婚姻家庭的影响引起了学界的重视。相关研究认为,流动人口在择偶模式的选择和实践上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需要和体验[6]。打工潮的兴起为年青一代农民情感表达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当下农村青年的浪漫革命[7],打工青年的婚配观念和行为更倾向于自由恋爱和自主选择[8-9],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展现出一种新的婚姻家庭生活图景[10-12]。 相关研究为我们考察当前农村青年的婚配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野,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农村青年婚配过程中村庄社会结构和家庭的影响。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在于已有研究仅仅在个人层次上讨论农村青年的婚配模式和过程,都共享着这样一种理论预设,即当下农村青年婚配模式的变迁逻辑是在于个人自主性权利的增强。然而,仅仅从个人权利的层面来理解农村青年的婚配模式是有缺陷的,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里的,所以对打工青年婚配模式的探讨需要从其坐落的复杂时空和指涉网络中求得。已有研究分别从村庄社会基础和家庭经济模式两方面讨论了农村青年的闪婚问题[13-14]。但是,一方面闪婚并不是打工青年婚配过程中唯一的和最重要的特征,另一方面对打工青年婚配模式的理解需要从社会变迁与家庭及个人的应对的互动关系中来理解,仅仅从村庄或家庭经济模式这样单一的层面来理解无法揭示其背后的复杂逻辑和微观机制。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家庭不只是受宏观社会变迁背景影响的客体,同时也是按着自身特点,在一定的结构性条件约束下对社会做出策略性应对的行动主体。所以需要通过理解社区生活及其变迁与农民家庭及个人的互动关系里来理解农民婚配模式的特征及其变化。本文将以在河南北部一个村庄的实地调查材料为基础,归纳出打工青年婚配模式中的诸多特征,并将其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中,通过考察家庭在村庄地方性规范约束下的策略性应对来给予理解,进而揭示出打工青年婚配模式的内在机制。 二、考察点状况及研究方式 程村位于河南省北部,全村人口两千余人,人均耕地面积一亩左右,距离镇上的集市大约有一里地,距离县城大约有三十余里。该村地处宋代名将岳飞的家乡,村中建有岳飞庙,一直以来都是周边村落的文化中心,逢年过节都会有大批乡邻来朝拜贡香。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本村经济发展的迟缓,该村地位逐渐边缘化。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村庄,村民原来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由于土地收入有限,无法满足村民支出需要,因此全村大部分村民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主要务工地点是山西、黑龙江、哈尔滨等地,主要从事建筑工作。新生代农民工有的跟随父辈外出打工,有的南下广州、深圳等地,进入工厂,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由于农业投入越来越高,而农产品价格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家庭外出打工的收入逐渐超出其农业收入,打工经济已经成为程村的一大支柱产业。 本文采用实地研究方式展开研究。春节前后是打工青年相亲和结婚高峰期,所以在去年春节前进行了半个月的驻村调查,着重对打工青年及其家庭成员、媒人和村干部等进行实地调查。本文收集资料的方法是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深度访谈为主。采用的是无结构式访谈方法,访谈时一般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始,比如对打工青年的访谈重点讨论其婚配的过程,所遭遇的困惑或者体验到的快乐,及其他对自己婚配过程的理解;对青年父母的访谈除了了解其在子女婚配过程中的作为和动机之外,还询问了父母这一代人的婚配过程和特点;对媒人的访谈主要是关注其在青年婚配中所起的作用、近些年来村庄通婚圈的变化、婚配过程中等彩礼、仪式和程序等方面的情况;对村干部等村庄精英的访谈要了解村庄概况、村庄人口外出务工的情况等。在访谈中着力于发掘研究者和访谈者经验中的“意外”情况。每次的访谈时间都在一个小时以上,边访谈边记录。本文秉承文化主位的立场,从访谈对象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来处理访谈资料,利用归纳法建构理想类型来分析和理解访谈资料,努力做到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考察其行动,从而实现对其行动逻辑和意义的诠释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