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与青年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方俊,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 肖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青年研究对青年问题的关注,离不开对青年的“客观”认识。各种青年学的学科建设中存在的方法论问题,也需要找准青年研究的切入点。现象学对方法上“明见性”的追求和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正好满足了青年研究中探寻青年本质的要求,这些方法有助于找准青年研究的切入点,并对各种青年学科的合理性提出支持和质疑。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青年研究经过了数十年积淀,形成了累累成果,也产生了若干认识青年的视角,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乃至哲学的视角;这些不断丰富着的青年意象,也驱动着青年不断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从而为青年研究再度展现出新的研究内容,这样,青年和青年研究实际上构成了相互“塑造”的动态关系,某种意义上,要了解青年,就需要了解青年研究的成果;而要了解青年研究,也必须了解青年。由于哲学为我们了解青年和青年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而现象学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哲学视角之一,它无疑可以为我们认识青年和青年问题提供若干新的哲学启示。

      一、青年何谓:从传统视域到现象学

      青年研究的起始问题就是“青年是什么”或“谁是青年”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上,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影响青年学等学科的确立和发展,从实践上,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影响着政府对相关青年政策的制定和青年问题的解决。迄今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即使不能说汗牛充栋,也可以说众论纷繁。

      在传统视域中,关于青年何谓,较为“权威”的解释是联合国在20世纪90年代所发布的一份有关青年状况的报告中的说法:青年是“一个从具有依赖性和不成熟性的幼年时代到具有权利和责任的成年人的过渡阶段”[1]。此外,国内学术界则有大量的关于青年本质的描述,比如“青年是处在身体发育已经成熟、人格基本形成和社会自立初期阶段的人”[2]。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青年”一词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青年”指的是那些处于幼年期和成年期之间或等同于青年期的人;另一方面,“青年”指的是缘于特殊年龄阶段而具有一些独特性的人,比如有活力、有朝气而不成熟等特点。因此,就“谁是青年”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中的诸种不同观点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类:一种是强调青年是具有某些特点的个体或群体,这里称之为“特点说”;另一种是处于某一年龄阶段中的个体或群体,这里称之为“年龄说”。

      总结青年学和青年社会学等学科中的观点可以发现,所谓青年,指的是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处于从不成熟阶段到成熟阶段之间的个体或群体。生理上的成熟一般是以性机能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为标志,心理上则以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为标志,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意味着个体社会化的完成,这时候以成家立业等事件为标志,个体完成了从青年到成年的转变。基本上,符合以上所描述的特征的个体或群体都被视为青年。

      另一方面,由于研究青年所依据的学科不同,青年的年龄界限也因此出现不同的跨度。“生理学将标志生理成熟的青年期的年龄,限定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之间”[3]。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学者则依据人在生命历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的不同而将青年期的年龄限定于十二三岁到二十八九岁之间,其上限甚至更高。

      此外,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政府出于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需要,也对青年的年龄界限作了明确的划定。比如北美大陆和日本青年的年龄界限是12-25岁,罗马尼亚是15-29岁,中国则是14-28岁。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青年”概念的界定可能由于不同学者、不同国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与传统视域不同,现象学为我们看青年提供一种新的维度。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狭义上的现象学包括由胡塞尔本人以及其早期追随者如海德格尔等人创立的理论,广义的现象学还包括种种受其影响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体系,本文的现象学指的是狭义上的现象学。关于现象学,在胡塞尔看来,由于哲学应该是“作为严格的科学”,即哲学应该追求真实的认识以接近实事,由此作为哲学的现象学的目的就是“回到事实本身”,或追求方法上的“明见性”。胡塞尔从其老师布伦塔诺那里继承了意识的意向性概念,认为“意识是关于某物的意识”;这句话同时意味着承认一个不受意识影响的自然世界存在。由于“意识”在胡塞尔那里是不同于世界中对象的主观相对存在的绝对存在,由此对对象和世界的追溯和还原就回溯到了意识的有动机的超越上,这样一来,胡塞尔的现象学从总体上就具有一种构造的特征。实际上,胡塞尔要描述的问题是:“本原体验的意识是怎样在它自己面前建立起对象的存在,这些对象而后又作为自在存在之物显现给它”[4]。胡塞尔晚年将“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引入其著作,使得现象学成为“探讨生活世界中的现象,就是探讨现象在生活世界背景下呈现给意识的东西”[5]。后来,在胡塞尔那里只是作为意识相关项的“存在”,却变成了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的起点。海德格尔反对胡塞尔那个超验的“自我”,“意识总是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6]。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因此在海德格尔那里变成了此人在世界中实际地生活着,“生活”概念也因此表现为人的操劳。

      现象学认为,世界不单单存在,它还显现出来。从历史的角度看,“青年”概念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由于人们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个体从幼年到成年的转变过程也逐渐延长,因而在人生中逐渐出现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即青年期,这就是青年概念的由来。“青年学”等学科对青年的界定和青年本质的相关研究表明,对青年期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的分析,尤其是对青年期的时间跨度的划分,实际上就是人们对青年概念的一种“客观性要求”。在这种客观性的驱使下,人们根据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统计学等知识来分析青年。于是,青年成为一种“客观对象”,这种客观对象不仅仅存在,它还显现给人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