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播影视剧看中美青年的文化差异

——以《老友记》和《奋斗》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姜微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语教学中心讲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美国最成功的电视连续剧《老友记》集中展现了美国青年的价值观和文化,它是一部美国青年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在中国风靡一时的青春励志剧《奋斗》则折射出中国当代青年的思想和文化。这两部电视剧主要从家庭观、婚恋观和友情观来反映中美青年的文化差异:中国青年更重视家庭,尊重传统;而美国青年则追求平等、自由、独立。在爱情观方面,中国青年尊重父母权威,考虑很多外在因素;而美国青年则更开放、包容,不受他人和外在因素的干扰。在友情观方面,中国青年较为含蓄委婉;而美国青年则更加热情坦诚。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3 年 03 期

字号: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这个民族的人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总和。青年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生活在一种文化中的青年群体所共同拥有并集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方和西方国家里,由于历史进程、地理环境、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为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差异。青年文化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其中一部分差异。受众为青年群体或者以青年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青年文化特征。如美国的《老友记》和中国《奋斗》等热播剧贴近青年的现实生活,反映了青年群体的理想、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以及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能够引起青年人的共鸣,同时也折射出其所处不同社会中的不同青年文化。

      美国经典情景剧《老友记》,从1994年9月开播至2004年结束,前后跨越了10年的时间,全剧共有10部,总计236集。《老友记》的剧情围绕着6个性格鲜明、具有很强时代感的青年人展开。这6个人共同生活在纽约的一所公寓楼里,在1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许多或幽默、或离奇、或伤感、或温情、或浪漫的故事。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性格、行为和思想,代表了美国普通青年群体的特点。他们对事业、爱情、友情表现出自由、平等、独立、包容的态度,在轻松幽默的剧情中展现了当代美国青年对这些问题的普遍观点和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老友记》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发现当代美国青年文化和价值观的窗口。

      中国的《奋斗》是2007年上映的一部青年爱情励志电视剧,共有32集。和《老友记》一样,《奋斗》的故事情节也是围绕着6位好朋友展开。主要讲述的是80后青年,特别是北京青年的群体生活以及他们的励志和爱情。《奋斗》以80后青年的独特视角观察世界,描述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家庭观和爱情观等,真实地还原了80后青年艰辛曲折的生活和不屈不挠的抗争。该剧一经播出,便受到广大青年群体尤其是80后青年群体的一致好评,并开创了后来的《蜗居》、《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等以80后青年群体为题材的电视剧先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原因就在于这部电视剧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以及在这个时代中的命运,也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对事业的执著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部剧中的6个年轻人表现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典型特性和价值观:他们尊重传统、重视家族,交友委婉含蓄。可以说这部电视剧是中国当代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们可以以《奋斗》作为中国当代青年文化的一个样本加以分析。《老友记》和《奋斗》,前者是生活在美国繁华都市纽约的6个青年的生活喜剧,后者是拼搏在中国一线城市的6个青年的奋斗历程。对比分析这两部热播电视剧,可以发现出中美青年文化的差异。

      (一)中美青年家庭观之比较

      平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之一。美国的《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波尔教授在《美国平等的历程中》也提到:“平等的观念一开始就在这个国家的生活中合情合理地占据道义上的首要地位。在整个美国的国家生活中,社会目标中的平等意识与个体权利平等的道义地位一直在一起,为国家的存在提供了正当的理由。”[1]可见,平等的观念已经完全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美国青年的家庭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在美国家庭中,大多数子女到了18岁就要独立,搬出父母的住所单独居住,实现经济独立,不再依靠父母来养活。子女未成年时,父母虽然承担着抚养的义务,但会给孩子以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拥有单独的空间和对自身事物的自主权。他们的父母会把自己视做与孩子平等的个体。例如,在与小孩子对话时,父母一般都会蹲下身来,与孩子的目光平齐,以示双方的平等。孩子和父母如同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许多孩子甚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在《老友记》中,钱德的妈妈虽是长辈,但言行大胆,和晚辈相处时一点也没有长辈的威严,说明了他们之间的平等关系。在《老友记》开场时除了瑞秋之外,其他6人都有各自的职业,能够自给自足。他们是饭店的厨师、公司职员、考古学家、演员。主人公之一的瑞秋在逃婚之后为了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销毁了由父亲还贷的信用卡,并最终找到了餐厅女招待的工作,逐渐走向了经济独立。

      中国青年在家庭观方面则与美国青年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中国古代就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划分,谚语中至今依然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带有明显等级制度烙印的说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观念十分明确,并渗透到家庭当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入则孝、出则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2],强调家庭成员尊卑有序。这种观念促成了家长制的作风,确定了家长在子女面前的权威性。即使子女经济独立了,仍然要在父母面前恭敬有礼,如果稍微违抗父母或者家庭中长辈的意愿,则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当今封建等级制度虽已不复存在,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在人们的观念中依然存在,“孝顺”仍然是当代青年在家庭中所遵循的原则。在《奋斗》中,男主角陆涛有两个父亲:生父徐志森和继父陆亚迅。一个和陆涛有血缘关系,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虽然陆涛同继父的关系并不融洽,但从道德和伦理上讲,陆涛对待两个父亲都必须恭敬,而陆涛的两个父亲也都保持着自己作为家长的那份威严,在陆涛面前不苟言笑,并且还经常对其进行“教诲”,完全没有像美国家庭中那种朋友似的平等和轻松自在的家庭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