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青团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的统筹作用

作者简介: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工作与社会工作,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蔡鲁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年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徐选国,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社会工作与青少年工作,上海 200237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我国的社会转型使得作为人类文化呈递中介的教育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挑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三者内在逻辑关系上的一致性与结构层次上的差异性,凸显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大众传媒、社会团体与组织、社会事务与行为和青少年自身这四大载体,在共青团组织格局的统筹作用下,能够发挥加强社会团体组织建设、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加强舆论监督与引导的作用,以满足青少年在教育需求上的多样性,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3 年 03 期

字号:

      社会转型下的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形态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带了机遇与发展,但也必然出现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作为人类文化呈递中介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不可避免地面对新的挑战。一方面,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担负着强国富民的重任,在社会转型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后继有人;另一方面,如何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面社会资源,引导青少年有效抵制不良社会影响,既是对当代青少年教育的探索与创新,也是能否造就一代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

      相比于其他社会群体,青年与社会特别是与社会变迁具有非同一般的紧密关系。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上新的事物最敏感,也最易接受;另一方面,他们的分辨力、判断力相对较弱,很难分清哪些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益的,哪些是消极的、腐朽的、需要抵制的。加上青年文化与生俱来的叛逆性,他们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往往反感、抗拒,这就使得社会影响对于他们的作用更加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教育,特别是社会转型下的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共青团工作和青少年工作的重要领域。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青年组织,也是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从组织的属性来说,共青团是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社会性、群众性组织,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一方面共青团作为青少年的群众性、社会性组织,本身就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阵地,通过组织的形式、组织的活动引导青少年坚定不移跟党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共青团富有整合统筹社会力量、综合协调青少年成长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社会转型下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发展途径,特别是研究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社会教育中的统筹作用,对于发挥青年组织的社会作用,有效整合社会正面资源,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我们所说的社会教育一般是从广义的角度来阐述的。与一般社会教育不同,青少年社会教育是指青少年在除家庭教育和学校(单位)教育以外的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性经验的总和,是社会提供给青少年的所有教育性经验的总和。本文中所指的社会教育是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除家庭教育和学校(单位)教育以外的社会生活中,提供给青少年包含文化知识的传播灌输与提升青少年心智活动等所有教育性经验的总和。

      从青少年接受社会教育的角度分析,社会教育具有不同于学校(单位)教育、家庭教育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教育具有复杂性。社会教育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为背景,比学校(单位)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元素:一方面,社会存在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也同时存在多元的社会影响,正面的社会教育与负面的社会影响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第二,社会教育内容具有丰富性。社会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与学校主要传授知识、家庭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相比,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尤其在政治观念、政治行为、政治知识,特别是社会知识、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影响一般超过学校(单位)和家庭。

      第三,社会教育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社会对个体实施影响和教育,途径远远超过学校(单位)和家庭。这些途径包括:(1)传媒。传媒的特点是通过对具体事务传播、判断、评价来传递不同的社会价值以及是非曲直的标准,它对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影响非常大。传媒通过对事件、人物的各种描述,把很多价值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发展。(2)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包括青少年组成的同伴群体,也包括政治性组织,这是社会教育、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通过个体与他人的互动,通过组织的宗旨、组织文化、组织的内在规则,去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情感的形成和发展。(3)社会上更广泛的载体。包括所有社会事物、社会上各类人群及每个个体的行为,以及社会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对青少年发生潜移默化的,但强烈的影响。

      第四,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强。青少年自身的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社会教育中,人人既都是施教者,又都是受教育者,任何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周围的人们,而个体也无时无刻地受着他人的影响。在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青少年自身是主体,具有能动性,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社会事务和社会实践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他们的参与状况、参与内容等,都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社会教育具有系统性和统领性。社会教育是复杂多变的,需要统领,而社会教育的统领性是通过国家来实现的,政府及其相关的机关单位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部门,在教育的方向、内容、原则等方面负有制定政策、监管评估等重要职责。共青团作为兼有行政职能的青少年社会团体,在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中的统筹作用极其重要。

      社会教育的强烈社会性特征使其与社会变迁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教育的新课题层出不穷,如何应对就成了社会组织和团体以及青少年家庭和个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是当今社会科学界普遍使用的术语,有广义和特指之分。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形态的整体性、结构性转换。如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换,它通常包含着社会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社会文化形态的转换。社会转型的实质,用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的话说就是“自我摧毁以便自我重建”的一种“事件频发”的过程,它反映了社会“自我发生和异质发生的过程的普遍的辩证相互作用”[1]。而特指的社会转型,是发生于特定历史时刻的某一次社会转型,每一次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是社会生产力及整个社会发展模式的系列转化。对于中国的社会转型,学者邹强认为,所谓的社会转型,就是指我国从传统型社会(指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指“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的转变和过渡①。所以,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并非广义上所说的社会整体形态转化,而是特指的社会转型,强调体制、制度、社会形态变迁的,传统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一个系列转化模式。经济结构的变迁直接影响了社会意识形态,而社会价值的变化又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个体的生活,民众社会生活形态的转变不仅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从结构到模式、从理念到方法的巨大挑战,也给一代人的发展成长、给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带来了众多新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