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青少年性别社会化的研究进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录护,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原文出处:
青年探索

内容提要:

性别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的塑造与传递。社会结构不但把性别规范作为性别社会化的目标,同时也通过家庭、同伴群体、媒体等各种社会因素来塑造性别社会化。影响性别社会化的深层结构是经济生产领域中的性别分工秩序。工业生产型社会向服务型经济社会的转变,促使更多妇女进入服务业,并影响了男女性别的分工秩序。因此,来自职业社会化的性别无差异研究,开始挑战性别社会化对于性别社会差异的强调。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2)05-0085-07

      性别是社会分化的基本形式,人们因此而形成最为普遍且根深蒂固的个人属性[1]。女性主义亦持有相同的观点,即“性别是跨文化、跨历史的社会生活的中心组织原则,性别与性别差异的建构是文化生活的普遍原则”。[2]

      在性别的区分中,社会性别(Gender)与自然的生理性别(Sex)不同,是一种性别角色规范和行为模式的社会差异,其源于社会强加的两性区分与社会关系的建构[3],并占据了性别差异的主导性地位。与性别规范和社会属性内化相联系,性别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便是“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教化个体有关性别规范和相关的象征意义,并促使个人学习和使用性别规范及其象征特征的过程。”[4]性别社会化的核心在于性别差异的塑造,并于其中蕴含着性别不平等的传递。

      性别规范与属性的建立,植根于广泛的社会结构之中。社会结构不但把性别规范作为性别社会化的目标;同时也通过家庭、同伴群体、媒体等各种社会因素来塑造性别社会化。社会结构的核心是决定社会得以生存的经济生产结构。这一生产结构对于两性分工的影响,也是性别规范和属性内容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研究都认为性别社会化是社会制度和文化建构的结果,因而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则成为这一领域的一个研究核心。国外对于性别社会化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研究,对此进行简要的梳理,不但可以为我国的性别社会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价值,而且也为推动性别平等的实践发挥有益的参考作用。

      一、社会结构影响下的性别社会化

      受19世纪工业革命的影响,家庭与婚姻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在此之前的传统社会中,家庭不但是一个生活单位,更是一个生产单位,男女共同生活并共同参与生产;而此之后,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换,带来了家庭与工厂之间的空间隔离与功能分离,并造成了工厂中的货币支付劳动与家庭的无货币支付劳动之间的区别。这种分离给建立在性别基础上的婚姻家庭的功能与社会信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Goldner认为工业革命把传统家庭的两性整合转变为两性分离的两个领域,一个是女性占主导的私人领域,另一个是男性统治的公共领域。到了19世纪中期,文化结构支持并推进了这种性别分化[5]。随着家庭男女性别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劳动分工,关于男女性别内在特征的文化认识也开始发生转变,于是文化就在不同领域分别界定了性别角色的成功。O'Neil & Egan认为男性被界定为独立、侵略性、理性的、富有力量和逻辑的,好的经济提供者是好丈夫、好父亲的同义语;女性则被归属于养育和情感领域,相应的女性特征便是关系导向的、依赖的、直觉的、消极的、顺从的,并聚焦于家庭生活[6]。

      之后,帕森斯将这种男女性别差异引入到学术领域,并将男女性别特征分别理论化为工具性角色与表达性角色。按照帕森斯的功能主义理论,家庭在社会系统中具有模式维持的功能,男女性别服务于家庭的这种补充性功能,没有工资收入并具有情感性的女性养育人员必须支持投入经济生产并获得工资的男性工人[7]。于是在这种理论诠释下,男女的性别差异便有了等级高低的内容,男性则被定义为家庭的领导,后来便有了男高女低的性别地位特征理论(Gender status characters theory)。性别地位特征理论作为性别社会化的一种描述,其强调的核心就是性别特征的社会差异,并于这种差异中蕴含了性别的不平等。

      以经济生产结构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建立了与性别经济分工相对应的性别社会规范,并以此作为性别社会社会化的目标,继而还通过家庭、同伴群体、媒体等社会因素来影响性别社会化。

      二、家庭中的性别社会化

      家庭中的性别社会化主要有父母给孩子创造的条件,以及父母与孩子互动的方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直接就是孩子们性别社会化的来源,从父母的家庭与职业分工中,孩子可以学到有关男女性别的差异;同时,父母也会积极使用奖励、惩罚、养育等方式来影响孩子的性别社会化。这种家庭中性别社会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儿童时期,一个是生理开始发育成熟的青春期。

      在儿童时期,父母本身的性别差异会导致其与孩子互动方式的不同;同时,父母也会针对孩子的性别进行性别教育,比如把男孩子的房间打扮成蓝色,把女孩子的房间打扮成粉红色,给男孩买汽车、机器人等玩具,给女孩子买芭比娃娃和泰迪熊等玩具。在与孩子的互动中,Leaper and Colleagues的研究显示,就父母与儿童的语言互动来说,母亲比父亲:与孩子谈得更多;更多使用支持性的语言;更倾向于使用负面语言;少的指示和较少的提供信息,这种谈话的方式就展示了一种性别语言环境,孩子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进行着性别社会化的。针对孩子的性别,父母也表现出不同的语言方式。母亲对于女孩的谈话相对于男孩来说具有三个方面的差异,一是谈话内容更多;二是表现出更多的支持性语言;三是更多地使用边缘性指导与语言限制;而父亲则对于男孩相比对于女孩更多使用了认知挑战性的语言[8]。Tomasello等人对家庭性别语言互动的研究总结出,在家庭中男孩较多地被鼓励展示自我论断,女孩则较多地被鼓励展示社会诺言[9]。此外,孩子在家庭语言交流的风格中,女孩更多地使用情感性语言和合作性语言,而男孩更多地使用控制性语言[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