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团青关系:新时期团青关系的实现形态

——兼论共青团枢纽型组织形态建构的内在机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长忠,复旦大学青年组织与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与青年建立密切关系是共青团的基础性政治任务。市场经济建立和网络社会生成导致青年生存状态和行动逻辑的多元化,从而要求团青关系在具体模式上应该从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转变。复合型团青关系要求共青团能够适应对不同类型青年整合的差异性和主导性的需求,这就要求共青团必须构建以引领性为诉求的多维权力运行模式的立体化的枢纽型组织形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字号:

      作为现代社会产物,政党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联系国家和社会,从而推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有机互动。因此,深入社会,并与社会成员建立联系是政党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而政党联系社会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外,还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组织体系,推动其外围政治性组织与相应群体建立密切关系来实现。作为中国共产党青年组织,中国共青团存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领导和执政。因此,密切联系青年并与各类青年建立紧密的关系,就成为共青团实现其政治使命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网络社会生成,青年生存状态多元化和行动逻辑多样化导致了共青团与青年之间关系不能再按照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的单一化模式来建立,同样作为其实现的组织化基础,共青团组织形态也应该作相应调整。本文将围绕着新时期团青关系和共青团组织形态发展这两个共青团建设中最根本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共青团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战略性思考。

      一、社会转型与青年生存状态多元化:团青关系发展的现实依据

      与青年之间建立密切关系,是共青团在任何阶段都需要重视的一项本质性和基础性的政治任务,因此,寻求团青关系建立的内在规律,就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任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时期的政治关系及其组织形态都必须以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为基础。这就意味着,共青团要与青年建立密切关系,首先需要了解每一阶段青年以交往方式为核心的生存状态及其行动逻辑,并以此为基础调整自身组织形态和行动逻辑。

      (一)社会双重转型与青年生存状态多元化生成

      社会变革可以由制度变迁引起,也可以由技术革命带来的。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这两方因素引起的社会变迁,并由此而带来社会结构的转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变迁和结构转型,必将带来人们以交往方式为核心的生产状态和行动逻辑的变化。青年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述这一变化必然在青年群体得以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克服传统社会“一盘散沙”特征与现代化建设的组织化诉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宏观上建立了以国家权力为资源配置手段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微观上建立了以政党组织为社会建构主体的单位社会体制。在单位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与党组织之间有着高度相关性,社会成员完全依附单位组织和基层党组织。青年作为社会成员一个组成部分,也同样依附于单位组织和基层党、团组织,我们将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青年称为单位化青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使多元所有制开始出现,同时,也使单位社会体制开始衰微。社会成员与职业共同体之间关系就由原来的依附性向契约性转变,马克思将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称为原子化个体。因此,我们将这一部分与职业共同体之间处于契约化状态的青年,称为原子化青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处于原子化状态下的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兴趣、价值或利益,开始寻求在职业共同体之外聚合的机会。恰好在这一阶段,信息革命浪潮涌进了中国,互联网开始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和交往平台。网络社会出现,使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打破了需要在物理空间内接触的传统限制,在虚拟空间内快速地实现跨区域的交往互动,并形成多样化的话语公共空间和行动组织网络,从而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基于全新交往方式的社会组织模式。由于网民的大部分是青年人,因此,这种基于网络或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自组织现象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青年人。我们将这种处于自组织状态下的青年称为自组织化青年。

      从纵向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化青年、原子化青年与自组织化青年的这三种生存状态的青年类型先后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从当前横向情况来看,这三种青年状态却是在社会中同时并存。由于是三种状态并存,因此,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甚至在一个青年身上可能同时存在着两种状态。

      (二)青年生存状态多元与青年行动逻辑差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以交往方式为核心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人们的行动逻辑。因此,处于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青年行动逻辑就存在着较大差异。所谓青年行动逻辑差异,主要体现为青年在不同生产状态下基于广义上的利益而与职业(学习)共同体、政治组织、社会组织之间互动原则的差异,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指后者对青年的影响可能和程度。具体来说,对于单位化青年、原子化青年和自组织化青年来说,他们有着以下的行动逻辑:

      单位化青年主要是处于传统政治、经济形态和力量占支配性地位的职业(学习)共同体中,他们的利益实现与职业共同体之间相关度较高,同时与这些共同体内的党团等政治组织之间也存在着较高利益相关度,由此,职业(学习)共同体及其中的党团组织对他们具有很大影响力。但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个人主体意识较计划经济时期来得强烈,因此,这种具有相对依附性和强制性生存状态与个人的主体意识之间存在着一定张力。正因如此,一些单位化青年常常在另一空间内寻求一种相对自主的生存状态,如,目前高校学生普遍以班级化和社团化兼具方式存在着,以及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青年中也有许多是以单位化和自组织化状态生存着。

      原子化青年主要处于非公企业之中,他们与职业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基于契约基础,同时与党团组织之间的利益相关度较低或没有直接利益相关,因此,职业共同体对他们存在着有限度的影响力,而党团组织对他们的微观影响力较低甚至没有。但是,由于与职业共同体之间只是契约化关系,因此,原子化青年中相当部分缺乏应有的社会性网络支持,缺乏相应的归属感。这也使相当一部分原子化青年在职业空间之外,愿意参加如老乡会等传统社会组织,或网络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各类青年自组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