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4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2)05-0116-06 青年就业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一个国家的青年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制度稳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个人的求职与就业实际上就是一个职业流动和职位地位获得的过程,属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研究领域。因此,青年就业问题研究可以观察社会不平等状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此类研究较少将目光投向越南。实际上,越南作为处于经济转型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青年在就业时所面临的人力资本的局限和障碍,从中反映的制度缺陷和观念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越南青年的就业现状、就业障碍及政府对策等三方面来分析越南青年就业问题。 一、青年就业基本状况 根据联合国于1985年在“国际青年年”方针中的定义,青年是指15~24周岁之间的人。[1]自越南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建立后,越南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其人口增长呈现出较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人口总量迅速增长等特征。越南青年的人口规模与越南人口的总体发展态势相一致,从1970年代开始,越南青年人口规模增长较快。1979~2003年,青年人口每年增长7.8%,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20.7%增至23.2%。2003年,越南青年有1874万人。[2]4在这种规模态势下,越南青年就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就业数量不足、隐形失业日益突出 越南青年劳动力的大规模闲置已成为困扰越南经济的一个顽症。这是因为越南青年劳动力的大规模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从而导致青年的失业率较高和就业不足现象广泛存在。2007年越南青年的就业率为52.4%、2009年为56.8%,同期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率分别为72.8%和74.5%。[3]462007年和2009年越南青年失业率分别为6.0%和6.2%,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失业率分别为2.0%和2.6%。[3]7除公开的失业外,还有相当部分青年处于隐性失业。他们或是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并愿望工作的时间;或是形式上在工作而实际上不得其用(如因就业机会缺乏而被迫继续上学);或是因健康受损以至于不能做全日工作;或是因补充性的物质资源不充分导致生产出来的成果甚至还不能补偿其生活必需品。1999年有26.3%的青年未参加经济活动,其中,15.6%在接受学校教育,4.4%在家做家务,4.3%失业,0.6%丧失工作能力,1.5%不明原因。[4]66青年就业不足现象较为严重,占就业不足人群的60%。农村青年的就业不足现象尤甚,1996年,这一数字高达26.6%,1999年为28%。[4]702007年越南青年与时间有关的不完全就业率为5.2%,2009年为8.1%;同期越南劳动力与时间有关的不完全就业率分别为4.8%与6.8%。[3]20随着越南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越南人口增长也随之进入中期过渡阶段,即出生率由高向低转化,并呈下降态势;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快于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开始的上升态势到中期达到最大值后开始转向相对缓慢的继续上升。这使得青年在越南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有可能下降。1999年,从事经济活动的青年有2020万,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5.5%。[4]652003年,青年约占总人口的25%,占劳动力总数的22%。[5]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将使青年就业规模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二)就业结构欠佳、薪酬福利偏低 诸多实证研究证明,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劳动力就业的规模,产业的结构类型决定了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类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了就业结构的变化。越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整体上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但从整体上看,越南传统就业结构的主导地位仍未动摇,超过75%的劳动力大军仍在低增长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工作。[6]68%的就业青年在农业或非农业部门从事简单工作或非熟练工作。[7]1998年,63.6%的青年在农、林、渔业等部门就业,18.4%在工业和建筑业就业、18.1%在服务业就业。其中,15~19岁的少年,20.7%在农、林、渔等部门就业,5.1%在工业和建筑业就业、2.5%在服务业就业。20~24岁的青年,15.3%在农、林、渔等部门就业,8.8%在工业和建筑业就业、4.5%在服务业就业。尽管农林渔业吸收了大量青年就业,但在这些部门就业的青年还是以每年3.2%~3.6%的速度下降。在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业的青年每年增至0.6%~0.7%和2.5%。[4]682007年,45.0%的越南青年在农业部门就业,2009年降至41.0%;同期在工业部门就业的越南青年分别为5.1%和3.7%;在服务业部门就业的越南青年分别为8.4%和9.1%。[3]48此外,从青年就业的形式来看,非正规就业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形式。虽然非正规就业可以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缓解贫困、促进经济增长,但非正规就业存在个人生存状况差、社会保障及福利缺乏、劳动纠纷多、职业培训少等问题。20世纪末,57%的就业青年是主要从事农业的自我就业者。13%的就业青年在小家庭作坊工作。尽管革新开放加强了私人部门的地位,但仅有6%的就业青年在私人企业工作,5%的工作青年在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工作,7%在政府部门,12%在其他部门。[2]18非正规就业与贫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其工资水平往往略高于贫困线而低于最低工资线,所以非正规就业者往往被称为“工作着的穷人”。贫困往往会直接造成青年的低社会流动、低教育水平、低素质、低职业竞争,又间接导致青年的低就业地位、低收入,最后又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三)就业基础不牢,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多数缺乏专业技能或必要的资格文凭。1993年有中学文凭或正式职业资格的就业青年仅有12%,1998年为14%,2002年为16%。[2]161999年越南有2600万青年没有专业技能,占越南当年青年总数的94.1%。在剩余的160万青年中,31%是技术工人、36%受过中等职业培训、32%受过高等教育。[4]68不到15%的青工受过技术培训,更少人具备较高的技能。[7]2少数民族青年更是缺乏任何职业和技术技能。仅有5%的少数民族青年曾接受过职业培训,而京族青年却有21%曾受过培训。[8]职业技能的低下和职业资格的欠缺,极大地制约了青年提升其就业岗位的可能。据统计,20世纪末,47%的青年就业者是非熟练的农业劳动力、21%是非熟练劳动力、19%是受过训练的手工艺人、6%是专业技术人员、4%是熟练工人、3%是私人服务人员、保安、销售员。[2]18青年自身素质的欠缺导致其就业地位指数、福利和保障指数、职业发展指数得分较低。这就意味着,青年在工作岗位参与劳资关系和集体谈判的相对地位以及参与社会对话和组织决策的可能性较低;青年享受企业应该提供的福利和保障的水平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青年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参与正规或非正规的技术培训的比例以及培训的次数、时间和晋升机会来进行度量都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