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

作 者:

作者简介:
边燕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张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原文出处:
人文杂志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中西比较视角论述了关系社会资本及在转型经济中的变化。作者认为,相对于西方社会资本的弱连带性、功能单一性、偶发义务性,中国的关系社会资本具有强连带性、功能复用性、频发义务性等三个特征。在转型经济中,竞争程度和体制不确定程度越高,关系社会资本的作用空间越大;如果竞争程度的提高势所必然,那么,缩小关系社会资本的作用空间,必须大力增强体制的确定性。作者以中国民营企业为实证依托,为证明这一理论观点提出了分析框架。


期刊代号:C4
分类名称:社会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1-0107-07

      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经济时期,关系文化在多大程度上持续发生作用?关系社会资本如何影响转型经济的发展?以关系为基础的企业社会资本如何影响企业绩效?我们就这些问题从中西对比的角度提出理论分析和研究任务,望予激发相关讨论,推动实证研究。

      所谓关系文化,是指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涵义、规范、合法性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倾向。①从跨文化视角讨论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一个术语困境。因为关系一词在我国具有感情、人情、面子、回报等丰富的行为内涵,而西语的关系如relation或connection均无此意,为此,西方研究者在他们的文献中对中国文化中的关系不做翻译,直接使用汉语拼音guanxi,斜体表明是外来语。虽然现代汉语也包括了大量的音译外来语,如基因(gene)、摩登(modern)、拜拜(bye-bye)、托拉斯(trust)等等,我们在本文中不想制造“雷来神”(relation)或“康乃神”(connection)等怪异词汇,因为那样势必增加阅读困惑。

      我们的处理方法是,直接使用读者熟悉的“关系”一词,在行文时注意区别该词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样将增加表述任务,但确保了可读性。为此,虽然中西之间,社会资本是指基于自然人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社会资源,企业社会资本是指基于法人的社会关系而产生的社会资源,②我们的研究任务是,在中国关系文化的条件下发掘社会资本的行为涵义和影响机制。为此,我们使用“关系社会资本”来描述中国关系文化条件下的社会资本,以区别于西方研究文献中已经使用的“一般社会资本”。简单地说,我们的研究问题是,关系文化条件下怎样的企业社会资本才能发挥其提高企业绩效的作用?而这些作用是西方文化条件下并不存在或很难产生的?

      本文首先简述西方企业绩效理论中的关系主义视角,重点了解他们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一些理论观点和研究结论。这是中西比较必要的铺垫。进而,我们剖析中国关系文化的涵义,重点讨论基于关系社会资本的特征和作用机制,并与西方一般社会资本进行对比。接下来,我们在中国转型经济的大环境中,讨论关系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及其作用空间。在本文最后,我们探讨关系社会资本对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和作用,讨论几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议题,并提出实证研究假设。

      一、西方企业绩效理论的关系主义视角

      在西方,关系主义视角是1970年代提出的,此前的理论主流是非关系主义视角的权变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简言之,权变理论将企业绩效归因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环境适应程度高,则企业的绩效就会提升。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与企业内部有关:如果企业的管理架构和发展策略将外部的道德风险最小化,则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的业绩就会提升。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依赖的最关键的外部环境是其他相关企业,所以,如果企业能够通过其权力获取其他企业的资源,则本企业的绩效就会提升。制度主义理论则强调,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环境中包含了各种与认知、规范、合法性的相关制度因素,满足了这些制度条件,调整了制度环境,企业才能提升其绩效。③

      企业绩效的关系主义视角强调企业及其行为是嵌入于具体的、不断变动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④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关键是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管理架构,而不能通过简单的市场化或是科层化来实现。从这个角度说,关系主义视角强调了企业作为法人的社会属性,进而改写了原有的企业绩效理论。比如,权变理论强调依据具体环境信息进行决策,而关系主义视角明确提出,只有通过组织间的关系网络才可以获悉这些重要的外部信息。资源依赖理论强调企业在获取环境资源时所拥有的相对权力,而关系主义视角则把企业的相对权力重新定义为企业在组织间网络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对交易成本理论,关系主义视角认为,组织间的社会网络可以控制道德风险,进而建立长期的依存关系,降低交易成本。最后,关系主义视角推动了同构性概念(isomorphism)的提出,此概念将组织间的社会网络植入以合法性为基础的制度主义理论之中。⑤

      关系主义视角中的社会网络至少通过三种机制影响企业绩效。第一种机制是网络纽带。网络纽带把企业连接起来并提供了跨越企业边界获取信息、知识和技能,以及实体资源和道德规范的通道。第二种机制是网络结构,主要有两种结构。一是关系松散的网络结构,包含了成员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而产生的“结构洞”:占据了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可以获得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支配其他企业的权力,从而可以有更高的绩效。二是关系紧密的结构,最为极端的状态是成员之间都发生直接联系的网络闭合结构:由于成员之间提供了排他性的、及时的商业信息和营利机会,所以网络内部的企业可以提升绩效。第三种机制是网络资源。网络纽带和网络结构带来的是潜在优势,这些优势只有通过实际的资源动员才可以实现。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的,包含了有形的技术、人才、财富,也包括了无形的信息、权力和影响力、作为市场信号的企业地位和声望。所谓企业社会资本是指上述三种机制的总和。通过社会资本的力量,企业之间共享知识和信息,建立和维护企业间的行为准则和共识,互相施加影响和控制,从而提升绩效。

      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基础是人际关系,而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会资本是一个动态过程,是行动者有意而为的结果。在社会资本动员模型⑥中,林南明确指出这是一个分两步走的过程。第一步,社会行动者首先加入到资源丰富的社会网络之中,获得摄取潜在社会资本的优势。第二步,这些行动者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去动员这些资源,从而实现其预期目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潜在的社会资本不一定被动员,因为实证研究表明,潜能与动员之间的脱节现象在美国和中国都有例证。⑦同时,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动员受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影响。文化为社会网络的建立与维护提供了价值、道德与意义的基础。而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也为社会资本功能的发挥设定了带有强制性的各种规范与约束。例如在美国,通过弱关系寻找工作信息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但是如果某些人通过“发小网”(old-boy networks)的强关系进行暗箱操作,用人情交换职位,则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非法的行为。⑧问题是,后一种情况在历史上和当下的中国都是普遍的行为。我们在本文中不关心道德或法律问题,我们关心的是,社会资本的作用是受文化和制度的影响的。显然,弄清关系文化条件下社会资本的作用,阐述转型经济制度条件下社会资本的作用,是重要的研究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