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世界范围内科技资源配置与管理所呈现出的若干新特点之中,政府科技计划支持方式的日益多元化尤为突出。这一趋势深刻地反映了政府科技计划的职能正在从“资源分配”向“创新协调”转变。 一、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创新的根本动因 科技计划由政府组织实施,计划的支持方式是“形式”,为科技活动这一“内容”服务。我们发现,政府职能转化、科技活动新特点以及创新活动的资源累积和范畴延展是支持方式加速创新的根本动因。 (一)政府公共职能深化改革推动着公共科技产品供给方式创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展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政府职能改革。引导这场变革的思想和理念,并非是简单的“去政府化”,而是在坚持强调“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纠正市场失灵”的同时,主张政府在具体方式的选择上应从“划桨”转向“掌舵”[1]。循此观念,政府减少直接提供公共产品,转而注重调动社会力量,更多采用BOT、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招标采购、发展新中间组织(NGO/NPO)、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以及“公法私法化”等方式[2]①。这种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能够调动市场主体、公众、社会组织等力量,以追求效率的提高和灵活性的增加,更好地满足数量庞大且多样化的需求。这种新的“混合机制”被概括为“公私合作模式”或“政府市场合作模式”(PPP)。这一理念较快地渗透到了政府科技行政领域,在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中得到大量应用,不仅是产业技术、社会公益、民生科技产品的供给,甚至是部分基础研究的组织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3]。 (二)科技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开放性不断上升,需要科技计划增强协调效能 多轮世界科技革命的累积效应使得新时代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大范围、多层次、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与协调。以较纯粹的科学研究——基因组排序为例,其突破传统生物学的范畴,对组合数学、机器人技术、工程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技术创新活动在跨越学科领域的同时,往往还要跨越不同类别的创新主体边界,形成并依赖有形或无形的创新网络、技术联盟以及产学研合作组织等。欧盟实施的伽利略计划,除了在技术上要实现空间系统(信号、卫星技术、通信技术)、地面接受系统(地面站、上下行注入技术)、接收系统(芯片、接收机)与应用系统(电子地图、城市综合信息系统、定时技术、监控系统等)等整合,还必须协调各类企业、研究机构、系统供应商和运营商之间的技术步调。市场机制在科技领域内的失灵,不仅表现在单个技术项目的风险大、资金紧缺,而且表现在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存在“裂痕”或“失协”,难以弥合和协调。国家间、地区间展开的创新竞争,已集中体现为谁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使基础研究实现产业化应用,而这又首先取决于知识产生、流动和扩散的衔接情况。传统的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多以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个体”承担科技项目为落脚点。因此,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提高多主体联合供给公共科技产品的效率,成为开展跨领域、跨界别的科技活动的内在需要。 (三)创新资源的存量累积和范畴延展,要求科技计划提高杠杆率,全方位支持“科技变为创新” 创新活动一方面形成了无形化的知识;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人力资本和物化的设备条件。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不但拥有高素质研究人才,在科研任务执行过程中也积累了科研设备仪器、数据信息和试验场所等;不少大中型企业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工程人员、价值较高的工程化设备和丰富的市场资源。科技计划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撇开存量资源从“零”开始,只有采用更加精巧的支持方式,才能更多更好地“撬动”创新资源。此外,科学技术只是创新活动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宏观经济环境、产业发展、人力资本、管理知识、市场与贸易条件、金融资源、教育培训等都对潜在技术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经济学较严格地区分了作为科研范畴的“科技活动”和作为经济范畴的“创新活动”,并认为科技不一定必然带来创新。因此,科技计划不仅要增加技术要素的供给,还要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与之配套的活动成本,如商业化资金、信息、人才、管理等;不仅要有效协调研究机构与技术创新发动企业有效互动,还要加强创新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市场贸易政策之间的相互联动。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体转变为开放经济体,从现代技术浪潮的落伍者成为提出自主创新的赶超者,上述三方面力量也逐渐成为我国科技计划运行的基本前提,并已在悄然推动着支持方式的创新。 二、国内外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创新类型与内涵 国内外政府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创新的具体实践形态千变万化,依主要特征可归为三大基本类别,每一种基本类别中又分为若干小类型。所有类型如同组成了一个“工具箱”,选择、组合和集成各项工具的方式则根据任务的特点和需求进行。 (一)科技计划的无偿资助方式创新 无偿资助方式是科技计划最为传统的支持方式,近年来这一方式创新的主要特点是保持支持资金的无偿性质不变,重在调整组织实施过程,如申报程序、资金拨付时点和支持对象等的改变,将计划资金聚焦到“市场失灵”程度更高的环节上。这类创新的主要方式以及国内外进展的例证总结如表1所示。
无偿资助方式创新由于不涉及资金开支范围的扩大,具有操作难度小,稳定性较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对基础、应用研究等领域的研发活动资助。但也要看到,此类方式多属微调和渐进创新,局限性较为突出。如果要实现更高的资源动员杠杆率,则需要下文介绍到的两类跨度更大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