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俄罗斯深深体会到资源依赖型经济的弊端,不可能仅仅依靠丰裕的自然资源维持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众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技术创新对经济长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2008年的《2020年前俄罗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构想》中,俄罗斯再次强化了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技术创新的实现离不开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R&D)经费的投入。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国际R&D强度变化的一般规律与典型创新型国家R&D强度增长趋势对俄罗斯的R&D强度变化趋势与问题进行考察,并针对俄罗斯R&D投入稳定增长的可能性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进行分析。 一、R&D强度变化的国际经验 R&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作为技术开发过程和标志的R&D,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大。 R&D投入强度的具体计算方法为:一国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R&D强度=(R&D经费支出/GDP)×100%,该指标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潜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由于R&D强度是一个比值,其优势在于使得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地区避免了因其经济实力的不同而导致的R&D投入的不可比性。自1989年起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每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都将其列为考察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美国、日本、芬兰和韩国等20个左右,它们共同的特征之一就是R&D强度一般在2%以上。 (一)国际R&D强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相关研究表明,R&D强度与人均GDP及其对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①。2003年,曾国屏、谭文华通过对3种类型(发达、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4个典型国家(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的R&D强度的历史数据考察分析,得出了R&D强度的发展轨迹是一条类似“S”的曲线(亦称逻辑斯蒂曲线,logistic curve)的一般规律(见图1)。其中,第一个转折点大约为1%;第二个转折点大约为2.5%,即R&D强度从无到有直至增长到1%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过了1%之后则进入一个较快的增长阶段……再后的增长放慢②。据此,我们可以把R&D强度变化的总过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即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基本稳定阶段;或者说,R&D强度的变化大体遵循这么一个规律: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稳定增长。这个规律可称为国际R&D强度增长一般规律。
而一些学者在对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进行研究时也证实了类似规律:R&D强度从1%快速提升到2%左右,在2%~3%之间,各国对R&D的投入虽然继续增大,但投入增长的速度有所减缓,并把R&D强度从1%~2%第一次快速提升的现象命名为“科技起飞”③ (二)典型创新型国家R&D强度增长趋势 研究表明,尽管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典型创新型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不一致,R&D强度各异,但在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和增长的情况下,R&D强度增长总的发展轨迹是一条类似“S”曲线(见图2)。在1%~2%的“科技起飞”阶段,R&D强度急速增长,美国和韩国表现尤为突出;当达到2%~3%后,尽管各国R&D强度继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美国R&D强度甚至在1960年达到3%后不增反降,但之后一直维持平稳水平。这是由于R&D投入模式的转换过渡引起的。在该阶段,尽管政府仍然是R&D经费极为重要的来源,但已出现企业逐步取代政府而成为投入主体的趋势。
典型创新型国家的R&D强度完成1%~2%的“科技起飞”阶段平均所需时间一般为10年左右:美国为10年(1947—1956年),德国为10年(1961—1970年),日本为19年(1959—1978年),韩国为5年(1983—1988年),法国为10年(1958—1967年),新加坡为10年(1992—2001年)。 二、俄罗斯R&D强度变化趋势与评析 (一)俄罗斯R&D强度变化趋势 从总的趋势来看,自1992年转轨以来,俄罗斯R&D强度的变化轨迹与类似“S”曲线的第一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基本相符(见图3),但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另外,R&D强度的增幅波动剧烈。
两次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本来逐年上升的R&D强度因此深受影响而开始下降。除去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R&D强度变化基本上可以划为以下3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