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间专利协同管理模式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支丽平(1981- ),女,河南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93),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王恒山,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内容提要:

多Agent技术是分布式人工智能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将此技术应用于高新技术企业间的专利协同管理,给出该模式的系统架构、主要内容以及各类Agent间的消息通信机制,并引入全局管理Agent和调解Agent,使各类Agent进行合作,以实现全局性的协同目标。最后对海尔集团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应用于我国家电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期望能够为其他行业高新技术企业间实现专利协同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技术理论。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字号:

      0 引言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正式颁布实施,我国将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知识产权战略由此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1]。知识产权具体内容包括专利权、版权、著作权、商标权,还包括竞争权利及商业秘密所享有的权利。而专利权是知识产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并正在成为企业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专利最为关键[2]。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国外的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注重合作开发与协同管理,如专利资源的协同获取、协同评价等复杂的协同管理工作,往往需要多个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协同完成,这就涉及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对专利的协同管理,而非仅仅在一个单位内部。

      为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间的协同管理能力,本文从分析国内外专利协同管理的研究现状出发,提出一种基于多Agent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间专利协同管理(collaborative patent management between high-tech enterprises,CPMBHE)模式,进行专利协同获取、协同整理、协同分析等五方面的协同管理工作,并针对多Agent的不足给出了技术解决方案。

      1 国内外专利协同管理研究述评

      1.1 专利联盟的出现

      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企业联盟。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双赢的模式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专利联盟是企业联盟的主要形式,是国际专利战略之一。例如,由6家生产DVD的企业组成的6C专利联盟、欧盟的数字电视标准DVB-T的专利联盟、日本21家成立的“日企在华专利保护联盟”、国外20家RFID供应商组成的专利联盟等。

      而国内专利联盟的出现比较晚,2000年12月我国台湾地区成立了第一个专利联盟——“e-Patents”技术联盟。2005年成立了“中国硅知识产权产业联盟”。国内十大彩电巨头在2007年3月9日正式注册了“深圳市中彩联科技有限公司”,迈出了抱团应对国际数字电视专利战的第一步[3]。

      1.2 专利组合的战略

      Wagner正式提出了专利组合理论。他认为,以单项专利为主导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新的专利世界中整体(专利组合)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局部(单项专利)价值之和[4]。早在1982年美国就成立了先进制式委员会(ATSC),进行电视行业的专利组合,拥有直接涉及“电视”大类的专利为14 853项。例如,20世纪80年代,微软公司和Intel公司组成了Wintel商业组盟,这两个企业间的专利组合成功地取代了IBM公司早期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并垄断桌面端长达20多年[5]。

      而国内方面,专利组合战略应用的比较晚。2006年1月8日中国空心楼盖专利联盟成立,2006年电压力锅专利联盟成立,其涵盖了15个电压力锅品牌。

      1.3 专利与标准的融合

      与专利相结合的技术标准壁垒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利器”。在一些新兴领域,像WAPI、IPTV、3G、手机电视等,国外都在花大力气组织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进行标准制定和专利研究。例如,Intel公司通过确立业界“标准”,迫使除苹果以外的每家公司都采用英特尔芯片,所有新机型的技术规范设计都围绕英特尔的标准进行,最终掌握了该领域技术标准竞争的主动权[6]。又如,自2007年3月1日起,出口到美国市场的电视必须是符合ATSC标准的数字电视,这将中国公司推到了退出美国市场的“悬崖”边。

      而国内方面,专利与标准的融合较晚得到国家和企业的重视。从2004年起,国家标准项目征集才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开放,将标准的制定权力下放并予以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在加入WTO之后,在标准制定和审批方面与国际更加接轨。

      1.4 专利授权战略

      专利授权战略包括许可实施战略、许可使用战略、专利出售战略、相互授权战略。相互授权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各企业将相互拥有的专利权拿出来合作,是一种协同合作的战略。例如,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IBM公司在公开专利授权的同时,也进行和其他公司间的相互授权。另外,国外一些拥有很多专利的公司并不一定要将这些专利形成产品。在技术上形成一种专利后,往往坐等将来收钱,即所谓跑马圈地。例如,美国的高通公司和英国的ARM公司靠的就是大量的专利转让和许可而获取高额的利润。

      近年来,海尔、华为等国内少数高新技术企业认识到专利授权战略的重要性,大力开展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进行专利的创造。而国内大多数企业处于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若想摆脱现状,依靠专利转让和许可来获取高额利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对比国内外专利协同管理的研究现状,发现:国外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间专利资源的协同管理,相关的专利协同战略研究得比较早并且逐渐成熟,而国内才刚刚起步。国内企业与国外相比,企业数量大,规模小,产品开发能力弱,专利申请和管理水平低。近几年来,华为、中兴、海尔集团等一批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在迅速发展自己的专利资源并进行协同时,因缺少有效、全面、系统的协同管理模式而影响其协作效果,阻碍了他们协同创新之路。为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间的协同管理能力,积极应对国外跨国公司的专利战打压,迫切需要一种适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协同管理(CPMBHE)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