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就全国范围来说,国家提出县域经济要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级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①然而,长江三角洲的县域经济正处于重化工业化和工业技术化的发展阶段,它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将为其他县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起到引领作用。大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总是基于若干区域的,中国也不例外,因而深入分析工业化发展程度较高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演进以及区域分布状况很有必要。 1985-2009年的25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流入额达到了3991.49亿美元,占全国的35.53%;其出口值从2000年的714.99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910.7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从28.69%上升到40.87%。国际贸易使长江三角洲制造能力的扩大找到了市场,市场需求变化又促进了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作为迅速融入全球生产体系的长三角地区不断从国际先进技术溢出中受益,国际间知识和技术溢出显然强化了区域贸易开放度上升带来的好处。②2000年,以美元计算的中国人均GDP是950美元,江苏和浙江分别为1420美元和1625美元。2010年,全国人均GDP达到了4000美元,江苏和浙江则提高到7500美元左右。长江三角洲区域更快的工业化发展速度,意味着一个快速的技术变迁,其资本存量、知识存量更是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区域不仅具备了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条件,而且开始跨入增加研发投入和逐渐转变为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阶段。2000-2009年间,江苏R&D/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从0.59%上升到2.08%、上海从1.61%上升到2.87%、浙江的这一比率在2008年达到了1.61%。不同于以往,这一轮技术水平提升的区域并不仅仅是传统的工业城市如上海、南京和杭州,而是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县级区域。更为中肯的说法是,那些成功地吸引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资源集聚的县级区域正在从工业增长中心向技术创新中心转变,这些地区经济或产业政策的重点是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使经济发展的主流从工业化转向技术化。值得高度关注的是,这一发展势头并没有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出现放慢迹象,而是加快了! 长三角县级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其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呢?本文将对长江三角洲县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变特点及其若干启示作一个初步探讨。 二、长三角创新型区域的兴起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效应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如果没有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和技术创造活动,资本的收益就会递减。正是技术进步,使资本的收益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持续增加;如果没有技术进步,经济最终是不可能发展的。③国家或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实际上证明了工业技术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工业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一国来说是这样的,对缺少自然资源的区域来说也具有同样的解释力。长江三角洲区域高速工业化的结果不仅是人均收入水平的超常增长,而且也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极大提升,工业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对科技创新力的提升起到了根本性作用。经济增长提高了人均收入,增加的收入部分用于技术创新活动,后者又提高了收入,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正向的收入与创新的累积效应。从全球范围来讲,90%以上的技术创新发生在制造业,凡是拥有强大科技创新力的区域,一定是高度工业化的区域;一个放弃工业化的区域,一定是科技创新力不断衰颓的区域。人均收入的提高并不是工业化发展到了尽头,相反,恰恰是工业化向技术化转变的迫切性上升了。 毫无疑问,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区域的行列,已接近那些站在技术前沿的高收入经济体的发展阶段。根据工业化规律和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高度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发展最主要推动力量,生产体系将相应地发生结构性转变。但是技术进步并不是自然出现的,要取决于国家/区域是否能够将足够的资源转向知识和技术创造活动。研发水平高的国家告诉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增加技术开发经费,提高研发强度,才能产生更多的技术进步。最近的实证研究表明,相对技术效率最高的我国四个省级区域是浙江(68.24%)、广东(57.00%)、江苏(56.04%)和上海(55.03%),这其中三个为长江三角洲区域。这些区域产业高度集聚、技术的普及率较快,彼此之间差距不大,大多数企业都接近了技术前沿,相对技术效率水平较高。④当前,若干次级区域和县级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处于15000美元~20000美元之间,其研发投入经费的年增长率比生产总值增长率更高,它们不仅具备了技术的长期增长能力,跟上了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而且开始形成了区域本身稳定的技术创新。 在判断技术投入与产出关系时,通常采用专利授权数来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动趋势。经过近20年的高速工业化发展以及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江苏和浙江的科技创新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不仅有些次级区域技术创新力超过了一些省级区域,甚至若干县级区域的专利授权量也超过了省级区域。举例来说,2007年江苏的张家港市专利授权数是2249件,浙江的绍兴县和慈溪市专利授权数分别是2320件和2396件,超过了10个以上的省级区域:山西、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海南(见表1)。一个新的经济现象涌现出来了:次级区域和县级区域正在或已经成为科技创新中心。这些区域科技创新力的快速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区域格局。 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实是,最近10年间的工业化浪潮已经从上海、杭州、南京等若干传统的工业中心城市向越来越多的次级区域、县级区域、甚至乡镇区域推进,使得有些区域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要比有些省级区域和中心城市更为快速。表1列举了2007年省级区域与次级区域、县级区域进行对比的两组数据。具体的分析如下: ①组是将苏州、无锡、宁波和绍兴市的专利数与黑龙江、安徽、湖北、四川进行非对称的对照。暂不考虑江浙两省的省会城市,上述的四个次级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就全国范围来说,所列的四个省级区域工业和经济发展程度属于中等水平。例如苏州和宁波的专利授权量是9157件和8845件,与四川相似,却又高于黑龙江、安徽和湖北。苏州工业产值达到了15909亿元,几乎是黑龙江和安徽的1倍左右,宁波市工业产值与黑龙江和安徽是相似的。长江三角洲的这些次级区域工业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确实超过了许多省级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