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追寻生存方式之“善”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晓东,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道德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道德不是一般的生存方式,它集中体现着生存方式之“善”。在道德缺失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问题”和“全球问题”的当下,加强道德建设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要真正实现道德之“善”的生存方式,就必须在社会意义上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变革,同时在个体意义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加强道德自律。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3)01-0026-05

      关于“道德”这个概念,人们往往习惯于从行为规范的角度去理解,这算是把握到了道德的规范意义,但道德作为实践理性所内蕴的丰富人文内涵,又绝非狭窄的“规范”理解所能涵盖。何谓实践理性?在笔者看来,它就是指导人们在生活实际中追寻生存之意义世界的理性,道德就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致力于建构一种“善”的生存方式。

      一、道德载体: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

      道德是人的道德,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生存方式。道德渗透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人群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道德。道德不仅是调适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同时也构成人们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

      (一)道德:人类实践——精神的把握世界方式

      道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有两个基本理解维度:一个是理论理性的“求真”维度,主要是探明认识对象的本来面目,体现的是外在的自然必然性;一个是实践理性的“求善”维度,体现的是对生存的价值意义追求。其中,“求真”是前提,“求善”是目的。这后者就凸显了对世界的实践——精神把握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一是价值认识和评价。即根据现实世界各类客体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来进行道德上的善恶判断。一个事物对人是否有价值,涉及个人价值观问题。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的人们对同一事物会做出不同的评价。二是理想价值目标的追求,即在对现实世界价值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产生“弃恶扬善”的价值取舍,并通过“应当”的价值追求,描绘理想的蓝图。三是指向未来的价值实践,即在理想目标的激励和引导下,通过合目的性实践来变“应当”为“现实”,由此实现“立足现实,建构未来”与“着眼未来,改造现实”的有机统一。自觉把握现实的需要和社会前进的方向,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这三个阶段,体现的均是人与世界的价值联系,也就是人所特有的对世界的实践——精神把握方式。它是在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性实践中发生并以此为载体的。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这里,“内在的尺度”就是人的主体性价值尺度, “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就是人的主体性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所谓“实践理性”。就是指导人类实践与自身全面发展和完善之自觉需要、主体目标相统一的本质能力。它既集中体现了人类实践的合目的性,又以人类合目的性实践为依托,构成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二)道德内在于生产生活方式之中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生产力是改造自然获得生产资料的能力,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和社会的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结成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发生关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来进行,不是像“鲁滨逊在孤岛上”那样单独地进行,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毫无联系的实践。这样,必然要涉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2]实践是人的实践,而人的实践是以一定的组织来进行的。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伦理,就离不开道德的调节。比如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我们一般把它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也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涉及最核心的利益关系,是伦理关系的基础,是最根本的伦理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就是我们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三是产品分配形式,和我们每个人的利益直接相关,我们讲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产品分配的正义。因此,道德就渗透在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关系就内涵道德,客观的伦理关系内含于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之中。若进一步扩展开来,不难发现,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各类社会关系之中,也渗透着道德的因素。

      (三)道德渗透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13章)道德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渗透在现实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上,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具有道德的内涵,如果丧失了道德的规约之后,市场经济就没有办法正常维持下去,市场经济首先要讲诚信,要有一种契约的精神和意识,要自由、独立、平等。市场经济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就是等价交换,这就是人们经济上的独立和平等。我们搞市场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物。物是手段,人是目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体现这些方面的道德要求。

      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自己的道德维度。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作为基本的使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这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具有内在的道德属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政治领域的道德滑坡,或者说政治伦理的滑坡,集中的表现形式就是腐败现象蔓延。马克思说:“不可收买是最高的政治美德”。[3]当前,我们政治上最基本的是要讲权力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廉洁公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