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识论特性的当代阐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岸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新疆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研究马克思认识论的首要前提是区分“马克思认识论是时代化的理论”与“马克思认识论特性具有当代意义”。马克思认识论的理论特质是马克思认识论特性具有当代意义,而不是马克思认识论仅仅作为时代化的理论。人们对马克思认识论的研究,只有建立在对马克思认识论特性的当代意义的阐释上,才能揭示马克思认识论的真实意义。人们可以从马克思认识论具有科学真理性、马克思认识论具有社会历史性、马克思认识论具有唯物辩证性、马克思认识论具有社会实践性的角度,看清马克思认识论具有当代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3)02-0007-06

      一、马克思认识论具有科学真理性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过《神圣家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由自然主义认识论或人道主义认识论飞跃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阶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地宣布自己的认识论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果考察一下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过程,就可以知道马克思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前,只有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最成熟的,而这二者是完全对立的。要把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就要找到结合点,这一点不仅能够揭露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的神秘性,恢复辩证法的合理形式,而且能够克服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使唯物主义具有辩证性。这个结合点究竟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考察黑格尔认识论的诞生地《精神现象学》时发现,黑格尔的作为能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把自然界和人理解为劳动的结果,从而肯定和发展了人的能动性。然而,黑格尔所说的人只是自我意识,他所说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他所说的自然界也只是自我意识的外化,因而,他所说的能动性也只是抽象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的否定之否定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黑格尔设定人=自我意识,人的异化了的对象,人的异化了的本质现实性,不外是意识,只是异化的思想,是异化的抽象的因而无内容的和非现实的表现,即否定。因此,外化的扬弃也不外是对这种无内容的抽象进行抽象的、无内容的扬弃,即否定的否定。因此,自我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又作为抽象固定下来并且被想象为独立的活动,即干脆被想象为活动。因为这种所谓否定性无非是上述现实的、活生生的行动的抽象的无内容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抽去一切内容而产生的内容。因此,这就是普遍的,抽象的,适合于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脱任何内容同时又恰恰对任何内容都有效的,脱离现实精神和现实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1]因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这样,马克思就正确地揭露了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的神秘性,使它重新站立在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的基础上,使它能够同唯物主义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在考察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时发现,费尔巴哈尽管从感性的自然界和感性的人出发,揭露了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秘密在于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然而,他把感性只理解为直观和客体,不理解为人的感性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因而不能通过实践活动去理解人的能动性和辩证法的客观性,并把它们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去。对此,马克思认为,只有把能动性现实化,把辩证法客观化,才能把它们同唯物主义认识论协调起来。而要这样做,只有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客观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马克思正是以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客观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中介,把体现能动性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的。

      那么,马克思是怎样从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客观的实践活动出发,具体地实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的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3]只有克服了这个缺点,唯物主义认识论才能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是把对象、现实、感性三个词当做同义词使用的。所谓对象,就是现实的对象、感性的对象。马克思把对象、现实、感性作为不同于思维客体(抽象概念)的感性客体来理解,而感性客体就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在马克思看来,感性客体是主语,观念是谓语,而在黑格尔看来,“知道自己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就是神,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实现自己的观念。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是成为这个隐蔽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谓语、象征。因此,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一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使自己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4]在马克思看来,感性客体对于观念来说是第一性的,观念是第二性的。马克思反对黑格尔的主谓颠倒、头足倒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因此,马克思在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点时从来没有否认唯物主义认识论本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