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2-8862(2013)01-0111-02 2012年7月16—19日,第11届国际哲学实践(ICPP)大会暨第4届国际人文治疗(HT)大会在韩国江原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哲学与人文治疗实践的多维性”(The Multiplicity of Therapeutic Practice in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ities)。本次会议由韩国江原大学及台湾辅仁大学共同主办,有百余学者参会。在开幕致辞中,江原大学人文研究所主任李大范教授以及辅仁大学前校长黎建球教授结合韩国与台湾地区的人文状况指出,当今哲学实践的发展对提升社会人文素养、增强民众幸福感、防治个体及社会问题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会共收到论文84篇。会议论文的主题广泛,涉及对哲学咨询的界定、哲学实践的具体方法应用、人文治疗的社会现实、哲学咨询对人文精神的贡献、哲学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比较、对心灵疾病的重新审视、哲学家茶座的开展方法、逻辑在哲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苏格拉底对话实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哲学实践的方法论指导等。与会研究者与实践者围绕这些论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娄·马里诺夫(纽约城市大学教授)报告的标题是“在文化困境时代重塑人类精神的安宁”。马里诺夫是美国哲学实践、哲学咨询的先驱人物。他指出,“强迫症”、“抑郁症”、“注意力缺失紊乱”、“社交焦虑障碍”等都直接涉及人的价值以及生活的意义这些人文精神的核心问题。他创新性地提出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当人们遭遇心灵与精神的困窘时,哲学咨询师应当提问:“你有哪些对的地方?(What's right with you?)”而不是像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病医生那样提出:“你有什么地方不对了?(What's wrong with you?)”只有给予这两个问题以相对平等的思考时间时,人才能更好的达到一种平衡与宁静的心灵状态。 奥斯卡·布里尼菲尔(法国哲学实践研究所所长)的报告题目为“作为一种实践的哲学”。布里尼菲尔博士是法国哲学实践的主要推动者。他首先指出哲学实践是一种与传统哲学职业断裂的实践,它以一种相对呈新的姿态显现。在他看来,实践是一种将理论应用于对象的活动。最明显的可用来哲学化(一种实践方式)的对象有三种:1.包围着我们的世界,包括人类的存在。它表现为神话、日常事件的叙述以及作为逻各斯分散于文化、科学以及技术信息之中的逻辑系统。2.对于每个人而言的“他者”。我们能够与之进行对话以及进入对抗状态的个体。3.我们自己说话的一致性或被预设了的统一性。当这种一致性或统一性出了问题后,我们将面对思想矛盾的结果,并最终达到一个更高、更完全的思想体系。他正是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发展了哲学实践,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来挑战人们的思维。这种哲学实践的功能有三个维度:澄清思想中的预设,对预设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对思想进行概念化并丰富其含义。他认为哲学化是由三种活动构成的整体:澄清、批判以及概念化。 来自加拿大菲莎河谷大学的彼特·莱比是北美哲学咨询的早期实践者。他不仅从事哲学咨询工作,还在大学教授哲学实践课程。莱比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哲学咨询的知识之树”。莱比教授提出,要想处理有关信念、价值以及假说的问题(所谓的“心灵疾病”)必须借助哲学咨询这一有效手段。他发明了一种“问题知识树”的方法:呈现在咨询师及来访者面前的问题树并不是已经完成了的,它从一个种子(内含着一系列的问题)借由来访者的话语慢慢生发,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不断成长。“问题知识树”方法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创造新视野、新洞见以及进行新选择的哲学对话过程。 来自英国社会实践学会的学者山姆·布朗(Sam Brown)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英国哲学咨询师的职业现状及考核标准。尽管哲学咨询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发展与成熟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哲学家若能秉持以哲学的洞见及人文的情怀帮助世人与社会的信仰,那么哲学咨询的未来道路还很宽广,其现实价值也毋庸置疑。 李英仪(Young-E Rhee)教授是韩国人文治疗及哲学实践的领军人物。他在江原大学人文研究所从事了多年的哲学实践理论研究,对东西方哲学实践具有深刻的把握。李教授在“哲学实践的目的论进路”这篇报告中展示了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从目的论及逻辑的视角创造新的哲学实践方法,他称该方法为“自然演绎咨询模型”。 韩国翰林大学的金松进(Sung-Jin Kim)教授在“韩国的哲学实践:短的历史及新的进路”主题演讲中总结了韩国哲学家于最近5到10年时间内在引进哲学咨询及从事哲学实践方面所做的工作。他认为尽管“哲学咨询”及“哲学治疗”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但“哲学疾病”与“临床哲学”这两个概念的提出却最先产生于韩国。 马德拉斯大学的斯万那达姆·潘尼塞尔瓦姆(Sivanandam Panneerselvam)教授是印度哲学实践的代表人物。他从印度本土国情、文化及传统出发,考察了哲学咨询在印度的可能形态。在“印度特色的哲学咨询”的报告中潘尼塞尔瓦姆教授认为印度的哲学咨询必定有其特殊的地方。由于印度是受双重精神影响的国家——传统的宗教神学精神以及近现代数学、科学技术精神。在这种双重精神的影响下,印度人民需要在当代视野下重新检视自己从传统中继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这种检视意味着对传统宗教神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知识二者的结构进行重新整合。他指出,印度哲学更关注于人们对美德的理解。 台湾辅仁大学前校长黎建球教授在“基于仁孝的哲学咨商”的报告中对与中国传统“仁孝”相关的哲学咨商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他指出历史及现今的人们由于仁孝所引发的认知、情感或行为困境一直都存在,并对两个相关的典型咨商案例进行了诠释与解读,提出了特有的咨询建议与分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