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看哲学

——如何进入哲学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邹广文,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理论视野

内容提要:

从哲学的学科定位来看,哲学所有的致思与努力都要围绕着“人”来展开。而人作为灵魂与肉体的二重性存在,身居经验世界却憧憬着可能世界。人在向可能世界的进发过程中,谋求着三个基本向度——完整性、根本性、理想性。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12)11-0010-03

      如何进入哲学的思考,这是实际上是一个对哲学学科属性的定位问题。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熟知非真知”。很多看似非常熟悉的东西,要是咬文嚼字认起真来,想把它说出个所以然的时候,实际上是非常难的。“哲学”就属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哲学本身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从古至今对哲学家最有效的诘难是请他回答“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

      也许是出于对于哲学的尊崇或捍卫,很多治哲学的人总是试图将哲学“科学化”,似乎唯有这样哲学才“安全”,哲学存在的合法性才得以证明。岂不知在这种哲学科学化的努力中,哲学之为“哲学”的品性被消解了。因为哲学的科学化可能带来两个直接结果:其一,哲学被降低为一种经验学科,哲学的形而上维度被消解了,哲学引领人去对可能世界的憧憬更是无从谈起;其二,被“经验”的哲学由于无法像其他经验科学那样为人们提供切实有用的知识,使得人们逐渐远离哲学,哲学正渐渐淡出大众生活视野。结果是哲学不但日趋“贫困”,更面临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显然,笔者提出“如何进入哲学的思考”的问题,也许是回归哲学的一种“清理地基”式的工作。

      一、哲学要直面“人”的世界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而这种哲学变化的突出标识就是“人”在哲学话语语境中的凸显。谈论哲学不能脱离人,不能脱离人的生存境遇。哲学所有的致思与努力都要围绕着“人”来展开——人的历史、人的当下与人的未来。我国已故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先生曾经强调:“哲学的奥秘在于人”,这可以说较为明确地标示了哲学运思的路向。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曾经在其名著《人论》中指出,“划分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思想的标志恰恰是在人的问题上”。在他看来,前苏格拉底哲学所使用的那种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方法只适用于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但是切不可用这种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因为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存在于人不断对自身的审视之中。他指出:“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1]

      “哲学是人学”,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强调哲学是人学,是要在哲学的反思中凸显人的意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即把人的尺度辐射到周遭世界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所面对的世界是人所发现的世界,人只能按照人的先在条件去思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不同的生物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同的,而人类只能从人的视角去观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所以必须承认,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在按照人的原则,从人的尺度在看这个世界、在说这个世界、在规范这个世界。人就像这个世界的光源一样,人来到这个世界,世界是因为人的介入而生动了、澄明了。

      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哲学强调人的核心地位,并不能简单地断定是“人类中心论”,按着这种理解,似乎当人把他的价值辐射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时,必然导致其他生物物种对人的强权的反抗,甚至人对自然的干预和“招惹”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导致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岂不知在这个属人的世界中,人始终是主导的、能动的方面,退一步讲,人类中心论并没有错,错的是人类利益“唯一论”。也就是说,人与世界的和谐局面的达成,人与自然关系的融洽,也要建立在“人的自觉”的前提之上,人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必须担当起所应担当的一切。哲学直面世界,既是别无选择,更是义不容辞。

      二、哲学创生于人的二重性

      那么,哲学在对人的关注中,究竟关注人的什么?这则涉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问题。

      总的说来,人是灵魂与肉体的复合体。人作为一种未完成的存在,人生活在经验与超验的二元张力之中。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双重地存在着: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2]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认为:“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跑’就是人生,这‘想’就是哲学。”人的这种双重性存在,具体体现为作为自在之物的自然存在和作为自由主体的超越性存在。首先人作为自在之物的自然存在,目的在于保存和维持人的物理的或生物存在,故可称之为自我保存的原则;而人作为自由主体的超越性存在,目的则在于创造价值并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故可称之为自我实现原则。人的这两个不同的原则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适应性原则”和“超越性原则”。这两个不同的原则同时体现着人自身,我们透过世界才能认识到自己是有躯体的、活生生的存在。我们不仅经验到这种肉体之躯是自己的一部分,并且感到自我与此躯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