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1-0008-06 辩证法诞生于古希腊哲学,本意是“对话”,指一种论辩的艺术,它被理解为一种理性的讨论和相互矛盾的命题的辩驳来对真理的探索过程。而这一探索过程却是通过怀疑和否定所谓的已知“真理”来实现的:“仅仅在有讨论或对话,即否定一个正题的反题的地方,才有本义上的真理。”[1]在根本上,辩证法的“对话”是一种“批判性对话”。但这种“批判性对话”在后来却逐渐衰落了,以至于到了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西方哲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辩证法被看成一种不属于事情本身的外在的东西,一种随意性的“虚妄假象”。到了近代,康德通过揭示和论证理性的“二律背反”,把辩证法表述为理性思维的内在矛盾必然性,才重新恢复了辩证法的合法地位,也才有了黑格尔解决主客体矛盾的“否定性的辩证法”。而正是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的辩证法”。在这一意义上,辩证法本有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本性,是被马克思进一步发扬光大的。 一、辩证法的内在批判本性 在古希腊哲学形成的初期,辩证法也相应地产生了。但由于认识和科学水平所限,在古希腊人那里,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进行解剖、分析,所以,整个古代辩证法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描述的、直观猜测的对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外在直观。它是经验的而非超验的,感性的而非理性的,自发的而非自觉的,外在的而非内省的。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思维还以原始的朴素的形式出现”,还没有受到“令人迷醉的障碍”——17世纪和18世纪的形而上学的干扰,[2]还只是一种朴素直观的经验辩证法。它虽然总体上要比形而上学正确,但在细节上却比形而上学有更多的缺陷。正因如此,古代朴素的辩证法都带有不可避免的直观性、片面性、粗糙性,还不可能自觉地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这也最终导致了后来辩证法的衰落和近代形而上学的“猖獗”。所以说,古代朴素辩证法是在实质内容而不是理论形式方面,表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但古代的辩证法虽然是朴素的,却也是丰富的、充满生机的。不管是赫拉克利特对“逻各斯”的寻求,巴门尼德对“存在”的思考,苏格拉底对“美德”的盘问,德谟克利特对“原子”的沉思,还是芝诺对“运动”的诘难,柏拉图对“理念”的困惑,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探寻,“处处、到处都是辩证法的活的胚芽和探索”,“在每一步上所提出的正是关于辩证法的问题”。[3]所以,在古希腊哲学那里,辩证法本有的批判、怀疑和否定精神,得到了初步的积淀和展示。下面,我们主要以赫拉克利特、芝诺和苏格拉底所理解的辩证法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赫拉克利特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最杰出代表。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上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任何事物都在流动之中,不存在永久的东西。“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赫拉克利特在万物流变的自然观基础上,提出了“逻各斯”的概念,用以说明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赫拉克利特描述了逻各斯的基本内容: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东西构成的,相反者相成;对立的东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事物可以变成相反的东西。“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的”,“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4]在这一意义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与我国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这样,赫拉克利特通过逻各斯的具体内容,猜测到了对立的东西通过转化而同一的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所以列宁说:“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基本规律(逻各斯,有时是必然性)是‘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5]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虽然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观基础上的直观的、朴素的、自发的理论,只是对于经验事实的直观描述和朴素理解,但仍然体现了辩证法最初所具有的怀疑、批判和否定精神。 古代辩证法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爱利亚学派的芝诺。芝诺通过他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特别是通过论证“飞矢不动”和“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否认了以概念形式存在的运动,证明了人们用概念把握运动时必然陷入矛盾,已使辩证法由外在的经验描述领域涉及内在的思维领域,开始在思维领域理解和描述辩证法。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在概念的逻辑中表达它。”[6]芝诺的辩证法已不同于赫拉克利特那种经验描述的辩证法,但它也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概念辩证法,它是这二者之间的一个过渡,可以说是概念辩证法的最初萌芽。芝诺的辩证法,实际上正是人的理性思维自觉地对经验现象进行怀疑、反思和批判的进一步具体展现。在芝诺这里,辩证法就是人类运用理性思维把握感性现实时出现了矛盾而对感性现实的怀疑、否定和批判。这其实正是辩证法批判本性的应有之义,它推进而不是阻碍了辩证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所以,芝诺“对辩证法的发展……起了一种持久推动的作用”。[7]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黑格尔称芝诺是“辩证法的创始者”。[8]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中最著名的辩证法大师。苏格拉底注意到,“辩证法”这个词导源于人们的一种活动,就是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按对象的种属加以辨析。在苏格拉底这里,辩证法实质上就是一种“对话和辩论的艺术”,成为“以问答方式发展科学知识的艺术”,“成了从概念上把握那存在者的艺术”。[9]因此,辩证法被苏格拉底形象地称为“精神助产术”。“这种艺术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想错觉还是真知灼见”。[10]但这种“助产术”得以实施的前提,却是对自己已知的知识进行不断地怀疑、批判和否定。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目的就“在于摧毁一切现成的、传统的观念,揭露其虚假性”。[11]也就是说,作为“精神助产术”的辩证法在苏格拉底这里,实质上就是一种对已知事物的怀疑、批判和否定精神。所以黑格尔强调: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正是从具体的非反思的意识中揭发出具体事物的普遍性,或从普遍认定的东西中揭发出其中所包含的对立物”,从而“使一般的东西,通常被认识的、已固定的、在意识中直接接受了的观念或思想的规定瓦解”。[12]在这一意义上,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就是通过否定而追求肯定的理性思维方法。而苏格拉底本人,也就成了怀疑、批判和否定的辩证法精神的化身。正是这种“辩证法”,既给苏格拉底带来了过多的荣誉——他成了青年人的精神导师,也给苏格拉底带来了巨大灾难——他最后为辩证法的自由批判精神饮鸩而死。这从雅典城邦处死苏格拉底的两条理由——不敬神、败坏青年——就可以明确体现出来。可以说,苏格拉底是为辩证法自由批判精神献身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