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数论者都承认,《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交往思想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阐述。但是,由于《形态》公开问世较晚①,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的经典表述作为主线来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在这种阐释体系中,生产关系成为核心概念,而交往概念和交往思想却淡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近年来,随着对《形态》的重新研究,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交往思想也开始逐渐被纳入到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体系之中。然而,在先入为主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叙述体系框架内,并不能使交往思想得到合理的阐发,从而使得马克思的交往思想仍然处于被严重低估的状态。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形态》中的交往思想被误读和低估的理由和内在逻辑到底是什么?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些梳理和澄清。 一、“交往关系”之被误读为“生产关系” 《形态》中有大量显而易见的关于交往的论述,本来应该足以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重视。然而事实却是,交往思想长期处于被忽视和遮蔽的状态。何以如此呢?直接原因是人们把这里的“交往”、“交往形式”、“交往关系”术语,误解为“生产关系”概念的雏形。进而认为,既然马克思后来形成了明确的“生产关系”概念,那就意味着交往思想已被包含在生产关系概念之中了。这样一种解读,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一个注释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的“说明”中得到印证。 在1972年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的注释11中,关于“交往”术语是这样解释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Verkehr〉(交往)这个术语的含义很广。它包括个人、社会团体、许多国家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乃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使用的〈Verkehrsform〉,〈Verkehrsweise〉,〈Verkehrsverh
ltnisse〉(“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这些术语,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概念。② 在1995年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的注释56中,基本上沿用了1972年版的注释11,只是做了一些文字上的改动: “交往”(Verkehr)这个术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含义很广。它包括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这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用的一些术语:“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生产和交往的关系”,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生产关系概念。③ 除了上述注释之外,在中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该卷收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说明”中,更是针对“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术语做了如下说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的某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还是用不太确切的术语来表达的,后来他们用比较确切表达了这些新概念的内容的另一些术语代替了这些术语。例如,生产关系这个概念在这里是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术语来表达的……④ 上述“注释”和“说明”表明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形态》中的“交往关系”等术语,表达的是“生产关系”概念。这意味着,在《形态》中还没有“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概念是用“交往关系”术语来表达的。然而,我们通过检索发现,“生产关系”这个术语其实已经在《形态》中出现了。因此,用“生产关系”概念来消解“交往关系”的说法,至少在形式上是站不住脚的。下面试列举《形态》中出现“生产关系”术语的几段话⑤: 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⑥ 教阶制是封建制度的观念形式;封建制度是中世纪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的政治形式。因而,要把封建制度反对教阶制的斗争解释清楚,只有阐明这些实际的物质关系;而这些关系阐明以后,所有以往盲目相信中世纪幻想特别是皇帝和教皇在相互斗争中所提出的幻想的历史观就站不住脚了。⑦ 至于货币是一定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的必然产物,并且只要这些关系存在时,货币总是“真理”……⑧ 但是,这和他的“能力”本身一样,决不只是取决于桑乔,也取决于他生活于其中的生产的和交往的关系……⑨ 把整个社会变成各个自愿组合这一思想,在这里是按照施蒂纳的方式改造过的,是根据传到柏林的流言产生的;这一思想原是属于傅立叶的。但是……傅立叶在描述现今这些逍遥作乐的企图时,指出了它们与现存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联系……⑩ 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形态》中已经多次出现了“生产关系”术语。如果假定一个术语应该表示所对应的概念,那么,“注释”和“说明”中的说法就有问题了:如果正在形成的“生产关系”概念是用“交往关系”表述的,那么,如何解释《形态》中已经出现的“生产关系”术语呢?为了避免矛盾,1995年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注释在列举和“交往”有关的术语时,改为“生产和交往的关系”,仿佛是说,“生产的”和“交往的”作为定语修饰同一种“关系”,只是没能确定哪一个是更准确的术语。但是,从上述引文的上下文关系看,两处提到的“生产和交往关系”,后边的表述都是“这些关系”,而不是“这种关系”。因此,这两处所说的“生产和交往关系”,就是后文引述的“生产的和交往的关系”,它们意指的是两种关系,亦即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引文所说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既然是并提的具有合取关系的两种关系,说二者是替代关系显然是不合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