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唠叨是是最笨的教育方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青春期健康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2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真的觉得很烦!”15岁的小海说,那次他考试考得不好,妈妈的“火山”就爆发了!“那晚才吃过晚饭,她把我叫到屋里,她坐在床上,我坐在凳子上。她一个劲儿说我成绩差,她的脸都被我丢光了。问我怎么那么笨,骂我不认真……”妈妈翻来覆去地说了两个小时,小海终于听不下去了,开始抵抗:“既然我这么不好,为什么你们还要把我带来这个人世间?”

      妈妈见自己口水都说干了,孩子竟没听进去,又劈头盖脸地说:“你还敢顶嘴,我这么辛苦赚钱还不都是为了你,不好好读书,长大你能做什么……”小海已经懒得反驳了,就那么坐着,低着头听。“我躲藏过、哭闹过,有时我想只有永远离开才能解脱。”小海显得很无奈。

      对于母亲的唠叨,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有的会进行反抗,不再尊重父母;也有的学会了阳奉阴违:“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根本不当一回事。”谈起妈妈的唠叨,正在读初中的小丽说:“起初妈妈唠叨的时候我很反感,现在干脆不放心上了。我不想听时,就说自己要学习。随便她去,我全当没听见。”

      长期以来,“爱唠叨的父母”一直是亲子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可以说“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调查表明,青少年对父母最不喜欢的行为就是“唠叨”,而且这并不只是中国的“特色”,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全世界的孩子们都是如此。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而反抗的现象,在心理上叫做“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这几个孩子的心声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大人的唠叨是何等的反感:

      A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我只是一次没考好,她就可以一直说,说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即使下次我考好了,她还要说。我都烦死她了。但是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

      B自己看图画书入迷时妈妈突然喊,让我写作业,我向妈妈保证十分钟后就做作业的,可妈妈不到三分钟就又来催我,还不停地数落。有时候真想自己有一种魔法,把妈妈变成小孩,把我变成大人,让妈妈也尝尝被唠叨的滋味,也知道知道我的心情。

      C妈妈有时候唠叨,也不分青红皂白,还冤枉我,趁妈妈不在时我就找没有生命的东西砸碎发泄。

      D我的妈妈真没劲!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遍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其实我本来就要起来了,如果妈妈不那么爱唠叨,或许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

      其实,唠叨是一种变相施压,父母利用孩子的弱点和权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意愿行事的目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总认为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唠叨和干预破坏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必然激起他们的强烈逆反,从而引起他们的反感。

      特别像小海这类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青少年阶段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家长。所以当家长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说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小梅这种青春期逆反心理(离家出走是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冲动表现),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家长不必过度惊慌。

      父母们爱唠叨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是不自信也不相信孩子;其二是急于求成;其三是不懂得倾听和不善于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的教导孩子,不自觉地一次次地重复,错误地认为,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吧。

      这恰恰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别人的话要通过他的消化才起作用,而且孩子对事物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的观念、习惯和孩子往往有很大的差异。父母不懂得耐下心来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味的灌输、强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结果导致“说了没效果、没效果更要说”的恶性循环。

      那么,父母该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1.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适当督促,少批评;相信孩子喜欢美好的东西、渴望成功;相信孩子有向上之心并能够自己要求和管理自己,适时适度的引导孩子,响鼓无需重锤。孩子做得好,要多表扬多鼓励,不要动辄批评孩子。孩子的事让孩子做主,尊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

      2.不信口开河,不强行命令,不事事叮嘱,多和孩子讲悄悄话。

      3.就事论事,抓大放小,直接面对当下的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孩子忘记了什么事,我们就提醒他;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就告诉他错在何处,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结束后再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