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时,某校一位副校长曾跟我谈起家长教育孩子时的一些不良现象。有一位小学校长对我说,当前小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他说,今年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到郊区春游,老师们顺便了解了一下家长给了孩子多少钱。发现只有少数家长给孩子5元钱,绝大多数在10元以上,有的多达30元。老师们说:“孩子们花钱如流水,根本不算计。” 针对这些不良教育模式,有一次我对一些家长做了一次调查,了解孩子们在春节期间收了多少压岁钱。调查结果表明,最少的有60元,最多的有500元,平均每人140多元。现在亲戚、朋友给孩子压岁钱,觉得10元拿不出手,至少20元,多的甚至50元。有的家长这样想,自己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多给孩子几个钱,算得了什么!只要孩子不学坏就行了。有的家长用发奖金的办法激励孩子好好学习,规定按考试的分数和在班上排的名次发不同数量的奖金。由于钱少了起不到刺激作用,奖金越发越多。孩子为了获得好分数,甚至不惜考试作弊,结果受到学校纪律处分;有的孩子懒得做家庭作业,就花钱请同学代替自己完成做业对付老师。 是的,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埋下了不少的祸根。有些家长已经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孩子已经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家长生怕给钱少了,不够花,孩子到社会上犯错误。面对这种情况,应当从何入手呢? 1.钱多对孩子的思想有腐蚀作用 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德、智、体、美诸方面互相渗透、互相补益的综合发展过程。任何不良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也必然是全面的。孩子手里钱多了,必然乱花,切不可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当做无关大局的小事予以忽略。 2.家长率先做一个好榜样 家长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而且是长期坚持不懈,形成一定的家庭生活制度。例如,在家里吃饭时,不随便把饭菜掉在桌上,同时要求孩子也应当做到。洗菜时,节约用水,不是打开龙头,冲个没完。在家里请客人吃饭,也不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带孩子外出游玩,花钱要有节制。父母自己的行动,对孩子是无声的命令。家庭经济生活总是精打细算,而且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家里的经济管理,甚至把一个月的生活费交给孩子,由他当家,就能使孩子受到更实际的教育,加速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3.互动教育,了解孩子用钱动机 家庭教育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与学校的老师取得密切联系。例如,有的班主任老师,为了培养孩子节俭的好品德,组织班上成立了小银行,由学生自己管理,定期把小银行储蓄的钱送到国家银行。这种措施既对学生进行了节俭的品德教育,又对学生进行了支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锻炼了一批热心公共事业的学生干部。有的小银行正是班主任老师根据家长的建议成立起来的。 4.适当答应孩子的需求,并进行品德教育 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的家长,无疑是在为孩子犯更大的错误创造条件。限制孩子不正当要求是家庭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逐步培养孩子只向家长提出合理要求的习惯。孩子在向家长提出要求之前,应当首先自己作出判断,这项要求是否合理,家长有没有条件答应,如果自己首先做出了否定的判断,就不要再提了。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孩子应当从小懂得,脱离了主客观条件允许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一点对于培养孩子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很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