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小燕的妈妈很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她找到老师诉说:“我和她爸爸都是6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根本不明白现在的小孩在想什么,我和她爸爸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是在和孩子的沟通及对她的教育上,实在太失败了。”小燕妈妈的话里都是无奈。 “我们都是从那个困苦的年代过来的,如今生活好了,把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这些不但得不到女儿的认可,而且她还经常和我对着干,我觉得这孩子真让人伤心。”小燕的妈妈提起自己的女儿眼圈就红红的。 “我女儿比同龄孩子早熟,她上五年级的时候,就知道讲究吃穿了。一开始,我给她买的衣服她不喜欢,还冲我嚷嚷。我对她说,从小要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不应该在物质上和别人攀比。她不说话,我以为她接受了。谁知后来,她虽然不再冲我嚷嚷了,但是却死活不肯穿我给她买的衣服。我不给她买她想要的衣服,她就借同学的穿,把我气得……你说,这孩子怎么就不懂事呢?” “上初一时,小燕迷上了言情小说,那天,我给她端牛奶过去,看到了课本下压着的言情小说,我当场就气得把书撕了,还给了她一巴掌。可是,女儿等我出去后,又哭着把书从地上捡起来,把撕烂的书用透明胶一页一页粘起来。从门缝里看到这个情景,我真是觉得悲哀,我对女儿的母爱居然敌不过一本言情小说。自从这件事之后,孩子就基本上不理我了。我想过,是不是我有点粗暴。于是,我尝试着和女儿沟通,但是,她居然说没这个必要。”讲到这里,小燕的妈妈有些哽咽,她希望老师帮她劝劝女儿。 但是,和小燕交谈的时候,老师发现这个小姑娘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我妈就会给别人讲,她多辛苦,我多不理解她,可她理解我吗?偷看我写的日记,不让我接男同学的电话,同学过生日,她又死活不让我去,整天唠叨我的不是,什么都得听她的,凭什么呀?我长大了,才不想被她牵着鼻子走呢。和家长有什么好交流的,结果还不一样?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听话的木偶。”小燕把这些话一连串地说了出来,看来,这些话已经在她心里憋了很久。 心理分析 十二三岁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飞跃发展,进入“心理断乳期”,也就是第二反抗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青春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意识会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和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以独立人格出现。在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发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 案例中的家长总想知道孩子更多,掌握对方,甚至控制对方,让孩子迁就自己,按照家长的意思做。不知不觉间以家长自己喜欢的标准向孩子提出要求,让对方受不了,失去空间和自由,感到窒息难受。家长往往察觉不到自己的问题,总认为自己的要求很合理,其实却在制造压力,破坏亲子关系。要知道,过度的亲密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会让孩子感觉压抑而逃避,影响亲子关系。 为人父母都会悉心照顾孩子的每个方面,希望让他们满意。但当付出了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后,结果往往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孩子不但不能感到满意,反而会感觉不舒服、被束缚,甚至有窒息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为我们绘制了一份关系地图:关系带来热情、共鸣、亲密、分享、接纳、着迷与上瘾,也带来依赖、愤怒、嫉妒、哀伤、冷漠、厌烦和彼此控制。在亲密的关系初期,我们都有迫切的控制欲望。我们越控制,就越觉得有安全感,可是我们也发现种种的控制最终都会破坏关系。 所以,不管孩子是不是处于青春期,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也要有度,不论是空间距离或者心灵距离的不适度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心理处方 家有青春期孩子,如何把握亲子关系的距离才较为恰当呢? 教育心理专家就亲子关系研究提出一个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完全依赖。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岁~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众多的重要决定不完全依赖父母,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此,现代父母要与青春期的孩子友好相处,具体行动中要注意以下十个方面。 1.不过多干涉孩子。 2.不给孩子过分的爱。 3.不要总拿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和经历去要求孩子。 4.不要按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孩子。 5.学会用新的办法管教孩子,努力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谈。 6.尽量抽一些时间和孩子友好相处,多采用游戏、音乐、活动的方式培养亲子关系。 7.只做孩子顾问,顾问只细心聆听,协助抉择,而不插手干预,仅是提建议。 8.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 9.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10.不要无所不问。 对孩子,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应该亲密有度,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给亲密一个合理的距离,就会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孩子就会对人真诚、友爱、关怀、体贴、理解与宽容,就有可能用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