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妈大全》用幼稚、天真的笔触总结对付母亲的招数,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好笑的是,我们的孩子有那样的聪慧和天赋去反抗一切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哪怕那是最爱自己的妈妈;好气的是,一些母亲冤枉地认为,自己做妈妈已经那样谨小慎微,怕说错一句话,怕做错一个动作,孩子居然还会将自己看为“虎妈”。所以,一些人不禁要问:我怎么做妈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实际上应该先弄清楚一个问题:妈妈是谁? 关于母亲的角色 心理学一向把母亲的角色看得很重要,认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心理学强调,孩子童年的遭遇对他一生的心理和人格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母亲,无疑成为保障孩子在童年获得幸福的首要职责承担者。因为从血缘上看,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脐带关系酿造了天然的母子亲情,这种亲情让母亲成为孩子最好的照顾者和施教者;其次,母亲又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在家庭中的作用往往比父亲重要许多。这就是“母职”的重要性在心理学概念里得到强调的原因。 可是,事实本该如此吗?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看,一个人童年时的成长经历之所以影响其未来的心理和人格,实际上是和他童年的心理成长各个关键期受到的影响有关。那么这个影响是由谁来施加的呢?从现代人类社会的格局看,一父一母的姻亲加血亲关系构成了核心家庭,而抚养孩子的首要责任者就是血亲父母。 但是,母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的、甚至是最主要的责任却不是天然如此的。从生物学意义上看,由父亲或者父母共同承担照顾幼代的例子屡见不鲜;从历史上看,母系氏族社会下,女性不仅要养孩子,还要承担社会责任,而舅舅也曾承担着主要的家庭育儿功能,等等。真正导致这种“母职”的被强调,是在父权社会形成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直接影响着这一家庭分工。 因此,母亲的角色实际上不是天然如此,而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 母亲的焦虑 从《斗妈大全》中,我们除了看到孩子的智慧和幽默之外,更看到了焦虑的母亲。 在计划生育政策下,一个孩子引起的家庭关注是聚焦型的,这不仅反映在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还直接影响着母亲对待孩子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当下中国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母亲对下一代的生存和竞争力产生更多的恐慌和担心——我的孩子将来会不会被社会淘汰?我的孩子能不能过得好?我的孩子会不会因为比别人差而受到伤害?等等。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社会性别对父母的社会职责的刻板分工下,父亲的缺位和社会对“母职”的强调同时存在且成为常态,这更加剧了妈妈们的焦虑——如果自己做得不好,被别人指责为“不称职的妈妈”,既是莫大的罪名,又可能会“对不起孩子”——虽然这种“对不起”是指向未来的不可知结果,但却对母亲的行为、态度和理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而这种焦虑,最能体现在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上:着急、没耐心、恨铁不成钢、替代决定、唯恐自己做错说错……在孩子那里,其实做家长的说话再字斟句酌、再小心翼翼,你的真实的态度和感受是可以被敏感地捕捉到的。从《斗妈大全》中我们看到,孩子的软硬兼施实际表达的是对在心理上全副武装的“妈妈角色”的嘲弄——这不是我的妈妈,这是一个带着盔甲、挥舞着警棍的警察。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是什么让妈妈变成了警察?是什么让妈妈如此焦虑?又是什么让妈妈如此艰难? 妈妈们,怎么办? 传统心理学除了对“母职”的强调,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过度关注可能会造成伤害。在父母的过度关注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比较缺乏自主性、自信心和安全感,也可能会造成依赖型人格特质。因此,要妈妈卸下心理上的全副武装,实际上就只有一个办法:放手。 可是放手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吗?所以,这里还有一些补充提议: 1、不以家庭和孩子为最重要的生活价值所在。妈妈们,想想我们婚前的生活吧,想想初婚时尚没有宝宝的生活吧。虽然宝宝给我们带来了乐趣,但从此以后,我们的精力、兴趣、爱好、时间是不是就全部一股脑儿转移到孩子身上去了呢?当你不再关心自己的个人成长,丧失了原有的兴趣,不再有生活的目标,而认为孩子是自己这辈子最重要财富的时候,你可能已经造成了“过度关注”。对孩子和家庭的过度关注就是对自我的忽视,而这,恰恰会让你在面对孩子的缺点和成长中的一丁点儿小遗憾的时候,不自觉带上了放大镜。 2、调动爸爸的积极性。父亲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他在家庭中不仅仅是赚钱的机器,更不是一个“顶梁柱”的称号而已,更重要的是,父亲有义务也有权利去照顾、关心并关注孩子。分一半职责去让父亲承担,在你累的时候,让爸爸陪孩子玩,让爸爸给孩子洗澡、喂饭,让爸爸哄孩子睡觉,这样你会发现,不仅自己得到了放松,父亲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会更加其乐融融。而你的丈夫,经由养育孩子的训练,能更加体会母亲角色的不易,也会变得更加体贴。 3、平视你的孩子。我们对孩子产生各种不满的实质,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的投射:“你怎么这么差劲?”——“我怎么教出你这样的孩子?”;“你怎么又做错了?”——“我怎么教不会他?”在这里,缺乏的恰恰是站在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的高度去看待问题。因此,弯下腰,蹲下身,放下我们作为“母亲”的身份之尊,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倾听、理解他,你会发现一个和你原来的成人经验完全不同的孩子世界。那时候,你就是他,你能体会他的处境,只不过,你比他多了一些经验而已。当你做到弯下腰、蹲下身的时候,当你真正了解他的世界的时候,你的所做所说也就真正能被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