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师的我始终认为:一个称职的家长,一定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内心变化,尤其当他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要及时给他鼓励,帮他克服怯懦,战胜自我。 儿子在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几年时间里参加了无数次的竞赛,也经历了一次次的心灵考验。每次,在他想放弃的时候,我都像一个始终站在旁边的“炼钢工人”一样,对他的心灵给予锤炼,帮他一次次超越自己,走向成功。 用鼓励培养浓厚兴趣 儿子上小学时,成绩非常优秀,但我明白:小学成绩好,并不代表孩子将来成绩也好,要想让孩子将来学有所成,每一步都要走得踏踏实实。所以,我丝毫不放松对他的培养。 我发现儿子喜爱看数学方面的书籍,于是在儿子小学三年级的暑假,我就开始给他做奥数辅导。我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做题,而是重在让他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了能使他学得更好,新学期开学我向孩子的老师提出申请,想让孩子参加学校的奥数兴趣小组。当时老师一口回绝,说别的学生都是从一年级一直跟着学到三年级,我儿子去了也跟不上。但我认为,什么事情只有试了才知道,我再次请求老师,老师勉强答应。 为了不让儿子失望,回家后我这样告诉他:“老师说你很聪明,请你参加奥数兴趣小组。只要你认真学,就一定能学得很好!”儿子听了,愉快地报名参加了学校奥数兴趣小组。 儿子第一次从奥数兴趣小组回来,我询问他学习情况,他和我谈他与同学探讨难题的事,讲得眉飞色舞。我赞赏地点点头,鼓励他多向学得好的同学学习,三个星期后,我和辅导老师联系,老师说孩子目前还不会掉队。回家后我高兴地告诉儿子:“老师说你进步很快,已经超过了学习三年的几个同学,今年得奖很有希望。”儿子听了面露微笑,紧握双拳,信心百倍。就这样,我培养了儿子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他能主动而耐心地品味数学书籍中的一些解题方法了,而且碰到难题也能锲而不舍地钻研了。 不出所料,通过不到一个学期的学习,孩子获得了南通市华杯赛四年级组三等奖。这一小小成绩的取得使老师、同学都对我儿子刮目相看,他更有自信了。虽然奥数训练占据了他较多的时间,但这使儿子学会了更加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因此,儿子的语文、英语成绩和数学成绩齐头并进。在鼓励声中,儿子于2002年5月顺利考上了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初中实验班,初二结束时又顺利考上了海门中学高中实验班。 步步为营,提升信心 对已提前考上高中的初三学生来说,初中这最后一年往往异常放松。我虽然不再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让他也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但思想上我又不容许自己有丝毫懈怠。 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学校发出通知,有兴趣的同学可报名参加机器人大赛培训。要说对计算机的兴趣,我儿子当时一点也没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但这时他的学习比小学还要轻松,一年时间不学点什么,他自己都感觉百无聊赖。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让他参加机器人大赛培训,但他感觉心里特别没底儿,不想参加,可学校又没有其他的兴趣班或培训班让他学。当时我急得真想逼他报名,可我知道这样更不妥。思来想去,最后,我干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儿子,征求他的意见:“我认为参不参加比赛无所谓,重要的是参加培训能学些东西。”儿子听了觉得在理,报名参加了机器人大赛灭火组的培训。 由于计算机知识基础差,家里又没有电脑,儿子初上培训班时的确遇到了不少困难。这时,我说,只要你想学,我就给你找电脑!我辗转借来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交给儿子,可这台笔记本电脑太过陈旧,常有故障发生。我又借此鼓励儿子,只要你对电脑感兴趣,对学习有帮助,明年我们就买新的!这时孩子对电脑学习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了,对计算机编程的操作都相当熟悉了,所以忍不住央求我,能不能早一点买电脑。我点了点头说,当然可以,但是买什么样的,还得看你的成绩。儿子激动地说:“放心吧!我要拿最好的成绩换最好的电脑!” 为了给儿子加油,在机器人大赛决赛前的训练中,我几乎每天晚上都陪着他。决赛时,我更是挤进人群,全程陪站,无声鼓励。经过一整天的“拼杀”,儿子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高兴之余,儿子又有些忧虑,因为第二天将要角逐第一名——只有第一名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比赛,但他感觉强手太多,把握不大,而且第二天同一时间还有一场省物理奥赛决赛,这样的机会他也不舍得放弃。于是我就和儿子一起分析、权衡。最后儿子决定放弃物理决赛,因为他认为虽然自己对物理决赛更有把握,但没有去角逐能参加全国比赛的第一名更有挑战性。我很赞赏儿子挑战自我的勇气,这样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时才能更加有魄力和经验。决赛前,我给儿子鼓劲:“赛场上,既要果断勇敢,相信自己,又要小心谨慎,避免失误。”最后,儿子果然不负众望,如愿以偿夺得了江苏省机器人大赛灭火组的冠军。后来他又参加全国比赛,名列第七。 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绩,我认为家长的及时总结也是锤炼,以促使他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比赛结束时,我问儿子:对这次参赛,有什么想法?受到什么启发?儿子深有体会地说:“多一分努力,多一分自信,就会多一分成绩!”我说:“对!学习什么都是这个道理,只要多一分努力,多一分自信,就会多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