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在学校她总是被同学欺负,最近她连着两次被男生推倒在地受了伤。她当时并没有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为自己讨个“公道”,总是回家后才跟我说。我问过她,当同学打她的时候的感受,她说很害怕,不敢还手。我想孩子这么胆怯,我是有责任的,但我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要如何去解决。望指点迷津,谢谢! 一位着急的妈妈 许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家长自身的感受是愤怒、担心、心疼、不知所措。这些不同的感受其实来自于每个人不同的观点。例如:我的孩子不能被别人欺负,被别人欺负的孩子没本事、没出息。怀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会产生愤怒。如果观点是:被别人欺负的孩子会很懦弱,一次被别人欺负就会常常被别人欺负。那么家长对孩子就会很担心、很心疼。那些自身有力量的家长在愤怒之后马上行动,要么是急于把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教给孩子,要么就是痛骂孩子、指责孩子,使孩子主动拿起“武器”保护自己。那些自身力量不足的家长,在“愤怒、担心、心疼”这些感受的后面,就会表现为无助、不知所措、纠结以及焦虑。我想这位给我写邮件的妈妈应该属于后者。 大多数情况下,家长虽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但主动出手为孩子出谋划策,或是指责自己孩子的无能,会让家长因为自己在第一时间就有了行动,而马上有一种摆脱无助感的体验。 来信中的妈妈在得知孩子受欺负后,处理得非常冷静。无论自己多么担心、自责,都没表现出来,而是首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妈妈的这种行为是遇到此类事件时最为重要的一步!家长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到,大家尊重他的感受,在家里自己是一个可以被家人重视的个体。家长对孩子表示出来的“很害怕,不敢还手”给予认同与理解,甚至告诉孩子,当自己面对同样的情况,也曾“很害怕,不敢还手”时,孩子得到的不会是无助,而是从中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感受与行为并不丢人,并不可耻,这是一种自然状态,连自己的父母都曾有过这种情况。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那个最傻、最笨的人,自己还有同伴,而且是自己最为亲近、最为信赖的父母。此时,一份安心、安全感就会在孩子的心里扎根,这是培养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机。那些急于帮孩子想办法、逼孩子向前的做法,反而达不到这些效果,反而会让孩子进一步掉入孤独与绝望的谷底,而且会让孩子在受到外界伤害的同时,再受到来自于家人、父母的伤害,这种来自亲人的伤害会让孩子更加无助和痛苦。所以,虽然这位妈妈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任何具体的帮助,可这份对孩子内心感受的探索与交流,胜过许多家长着急上火想出来的千计万策。这是真正帮助孩子的最重要的一步! 也许有家长会问,做到以同理心去接受孩子的感受之后,我们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了吗?如果这样,是不是也太被动了?有没有更为主动些的办法呢? 办法应该有许多,但我更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一些原则:第一,家长一定要清楚,自己不可能过滤孩子的外部成长环境。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孩子都必须学会面对。前面谈到的理解孩子感受的部分,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可以理解他,知道他的感受,让他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并不是孤独地面对痛苦。这一做法,可以让孩子在心理承受力上有所增强。第二,积极的引导,不是替孩子想办法,让他们当执行者,而是让孩子学会面对这样的问题自己想出办法来,在想办法的过程中,孩子可能还会多次体会被别人欺负的情况,因为办法不可能一用就灵,也不可能一次就能想到位。只有在不断体验与等待的过程,孩子才会真的得到成长经验,这种经验是孩子自身产生的,是他可以真实把握的。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他就会有主动抵抗的意识,有主动保护自己的能力。 等待的过程对家长而言有一定的痛苦,在没有得到确切的良性答案前,如何保护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如何让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再积极点儿……这样的问题会一直萦绕在家长的心头。家长必须清楚,这是你自己需要处理与面对的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 当孩子被欺负后,家长除了询问孩子的感受,同情她之外,还要向孩子设问:“如果以后再有这种事发生,你会怎么办?”如果孩子说“不知道”,家长可以说:“妈妈相信你会想出好办法的!无论你怎么做,用什么办法,妈妈都会支持你!”或是用启发的办法多说几种答案让孩子自己思考与选择,但不要要求孩子马上就回答,还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别的同学遇到这样的问题时的处理办法。与孩子在有意无意之间慢慢讨论这样的话题,其重点是引发孩子对这类问题的思考与关注,而非一味责备。 相信掌握了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处理问题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