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

——孩子成长的力量

作 者:
谢娟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家教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2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据《江南都市报》报道:2011年9月19日,江西九江市三名小学生相约跳楼,被送到医院急救。据了解,这三个女孩都才10岁左右,因为没有写完学校布置的作业,三个女孩都没有去上学。她们在家赶了一天作业后,还是无法完成。一想到“跳楼,就可以不用写作业了!”于是,三个女孩决定一起跳楼。

      这起事件折射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挫折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父母愿意竭尽全力,为孩子铺垫一条平坦的大路,使孩子不会摔跤,少受磨难,但是,无论父母怎么呵护孩子,他们总有一天要独立,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要靠他们自己去解决。如果在很小的时候没有经历过挫折,没有形成对挫折的耐受力,当挫折来临时,孩子便不知所措,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其实,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孩子的精神财富。一方面,不经历挫折,就无法体会到成功和幸福。当孩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时候,他们也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另一方面,挫折有助于去除孩子的依赖性,培养孩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就培养了他们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利用平时的经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小龙是家里的独生子,爸爸妈妈都有稳定的工作,家庭收入也不错。小龙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学习和生活上一直都一帆风顺。由于没有经历过什么困难,已经13岁的他,性格脆弱,吃不了苦,一遇到困难就后退。爸爸妈妈非常担心他无法适应今后的生活,为了让他吃点苦,从去年开始,爸爸妈妈就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把他送到农村的外婆家,或者报名参加军训,送到训练营进行“吃苦”训练。虽然小龙刚回来时的确有些效果,但是锻炼的效果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爸爸妈妈发现,没过多久,小龙又恢复原样了。

      为什么父母精心策划的“吃苦”锻炼,却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在于这种锻炼是有“时间底线”的,孩子很明白,这种挫折不是“常态”,总会熬过去的。等回到家里,环境又恢复到原样,孩子也恢复到从前。像小龙父母这样,舍“近”求“远”,专门送孩子去农村和训练营进行“挫折训练”的父母,不在少数。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艰苦的环境中,就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了。其实不然,挫折应是发生在自然情境下的,它应当贯穿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一种持续性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比如,一次测验成绩不理想,竞选班干部落选,被其他人误解,被人欺负等。这些事件会使孩子情绪低落,产生沮丧心理,体验到挫败感,这时都是进行挫折教育的好时机。如果孩子能够克服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小挫折,他们的心灵就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从而变得更加坚强,足以应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大风大浪。

      培养孩子朴素的生活作风,避免“惯养”孩子

      小兰这学期刚刚升初中,学校是寄宿制的,她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可是,没过几天,她就哭着跑回了家。原来她到了学校,在吃、住等方面都极不适应。食堂的饭菜缺油少肉,极不合她的胃口;锅炉房的白开水让她难以下咽,因为在家习惯了喝纯净水;更要命的是,宿舍晚上很热,没有空调,加上床板很硬,使得她晚上老是睡不着觉。宿舍里没有网络,不能上网,她也极不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家庭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几乎是百依百顺。家长本想让孩子生活上过得优越一些,却无意中“惯养”了孩子,提高了孩子的生活标准,同时也降低了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产生了像“小兰”这样不适应集体生活的孩子。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仅仅是指对逆境的处理能力,更是对各种生活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少家庭教育专家提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不能“惯养”孩子,因为“惯养”会培养孩子过分优越的感觉,使孩子对生活条件产生苛刻的要求。家长有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品,但不要为他们提供过于高级的物品和优越的条件。比如,不要总给孩子买名牌衣服,不能让孩子把饮料当白开水喝,不要总带孩子去昂贵的饭店,不要总是开车接送孩子,不要给孩子买昂贵的手机等。让孩子适当克制自己“享乐主义”的思想,培养朴素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对环境的适应力,从而锻炼他们的吃苦精神。

      鼓励孩子勇于承担责任,避免“越俎代庖”

      连续两年当班长的小锋,因为几天前跟同学打架,被班主任老师撤销了班长职务。突然受到这样的惩罚,小锋觉得很没有面子,心情一直很低落。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不让孩子这么痛苦,他们主动跟老师“套近乎”,希望老师能够原谅小锋,让他“官复原职”……

      虽然父母都希望孩子受点挫折,但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们却显得比孩子还焦虑,常常越俎代疱,自己出面帮孩子解决问题。父母的动机虽然是好的,却使孩子丧失了一次次自我锻炼、战胜挫折的机会,好心却做了坏事。当然,我们也不是要父母袖手旁观,而是要采取一些积极的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