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家长如何“择校”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德育报(家庭教育周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2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德国的小学只有四年,不分类,中学却有三类(不久将合并成两类)。第一类是高等中学,它的学生毕业时通过各州统一的考试,即可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第二类是普通中学,它兼顾理论和实践的课程;第三类是纯职业中学。后两类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进公司当学徒,最后在本公司转正,或应聘其他公司。特别好的学生可通过补课的方式达到高等中学的要求,再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就像前总理施罗德一样。

      那么从小学升到哪一类中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是十二万分的重要。而这个重要决定的主宰是班主任老师,他参照学生四年的学习成绩,分析学生学习与做事的行为方式,特长的类型与模式,以及个性发展的过程,作出一个推荐。如果家长不同意老师的推荐,他有两个机会。一是参加一个由外校老师组织的能力咨询,通过对学生的简单测试,与家长和班主任共同再作一次考虑。如果家长仍然不满意,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个各州统一的考试,作出最后的评判。

      德国的统计数据显示,88.9%的小学生家长无条件地接受了老师的推荐,让孩子开始职业培训。德国小学生家长的升学观到底是怎样的呢?报纸上有如下的建议,可供我们猜测德国家长的思想。

      “家长不应该把孩子接受痛苦的能力作为考量该升入哪一类学校就读的条件。获得高等中学的推荐,并不保证一定能得到大学入学资格,离实现进入大学的梦想,尚有需要艰苦学习的8年时间。”

      “补课只适用于生病或缺课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需要长期补课,只说明他选择了错误的学校。”

      “进入高等中学学习,不仅仅需要天分,还需要有学习以及取得好成绩的愿望。”

      “人的生活并不起步于大学入学资格。一个高级技师的头脑里同样需要东西充实。”

      这些建议告诉我们,德国家长给小学毕业的孩子择校,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不能过得太苦、太累。不是那块材料,就不要去拔苗助长。二是不一定非要有大学文凭,生活可以是各式各样的。

      绝大多数德国家长非常看重生活的幸福指数,他们对孩子通常很宽松,尽量让孩子参加喜欢的业余活动。虽然小学只上半天课,但如果家庭作业时间超过每天1个小时,家长便会和老师沟通,希望减少作业量。在他们看来,孩子不应该感到有来自学习的任何压力。上学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而不是为了某种将来,牺牲现在每一天的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