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之后就开始步入群体生活,如何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健康地发展,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父母来说,最难过的事情之一就是自己的孩子受到了其他同学的欺负。然而,在校园里,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一些孩子不同程度地会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和捉弄。受欺负形式也很多,有的孩子被辱骂,有的孩子被别人取外号,有的孩子被打,有的孩子被强迫做事,有的孩子被别人抢去钱物……甚至有些孩子持续性、习惯性地受到其他同伴的欺负,这些孩子被戏称为“受气包”。 镜头一:性格懦弱的小女生 小学三年级学生小玲(化名),是个内向的小女孩,性格温和胆小。有天晚上,妈妈在家里帮着女儿洗澡,发现小玲的腿上有一片“淤青”,仔细一问才知道,当天下午的体育课,有个叫小明的男生,吩咐小玲到校外去给他买矿泉水,小玲不想去,于是就被小明踢了两脚……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赶到了学校。 在学校里,小玲妈妈通过同学了解到女儿的情况后,还真有些担忧!在班里,小玲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基本上是依赖别人的指示行动,一般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更不会去支配别的同学。在学习、值日、文体活动中,小玲不仅总比同学们慢半拍,还经常闹一些笑话。有的同学拿她开玩笑,她也总是把头一缩,不懂得、更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一来有些爱搞恶作剧的同学就忽略了小玲的感受,对别的同学不敢说的话、不能做的事,到了小玲身上就变得无所顾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拿她出气,小玲几乎成了班上的“受气包”。 镜头二:天天盼放假的小男生 小刚(化名)是一个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男孩子,软弱、不爱说话的他在班上经常受到同学欺负。有的同学让他去干某件事情,小刚虽然心里非常不情愿,可总是不拒绝他们;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和纠纷,明明是对方的错误,小刚也不会据理力争,反而听凭对方的指责,缄默不语。 久而久之,同学们都开始瞧不起小刚,都叫他“胆小鬼”、“受气包”。课余时间,同学们喜欢拿小刚取乐。有时突然抽掉小刚的板凳、有时抢小刚的书包抛来抛去、有时抢走他的乘车卡不还,最让他害怕的是班里的“老大”隔三差五拿他练拳头。现在,他天天盼放假,不用上学就不用再被欺负了…… “受气包”现象,对孩子的心理伤害不容忽视 在学校中孩子成了“受气包”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如果孩子被人欺负不反抗,会使欺负人的行为得到纵容,久而久之成为一个被欺负的固定对象。经常被欺负的孩子会在心理上受到长久的伤害。 1经常被欺负会导致少年儿童对现实的不安全感,产生较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否定,导致自卑心理、沮丧、心存恐惧、自信心丧失,从而性格懦弱。 2经常受欺负会导致少年儿童注意力分散、不安心学习、学业成绩下降。 3经常受欺负会导致少年儿童情绪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及其他相关症状,如头痛、胃痛、失眠、做噩梦等。 4长期受欺负的少年儿童由于不堪忍受欺负者的欺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悲观情绪,有的甚至会产生厌世、轻生、自杀或他杀的念头,如果不加干预,这些不良心理可能会一直延续到成年,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精神障碍。如果不及时改正,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据《中国日报》报道,2007年制造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的凶手赵承熙,据称其在中学时代由于英语不佳、过分腼腆,经常受到同班同学的欺负和捉弄,在整个中学时代一直是个“受气包”。美国犯罪专家认为,这也许是导致赵承熙疯狂杀人的重要因素,赵承熙的案例足以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让“受气包”挺起胸膛 ●老师责无旁贷 老师是对“受气包”现象进行干预的主要力量,他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帮助“受气包”挺起胸膛。 1 老师必须及时发现并正视班里发生的“受气包”现象,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融洽同学们的关系,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气氛。 2 老师应将对“受气包”现象的防治,列入班规班约之中,对“坏孩子”、欺负人者进行教育,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同学,并对同学们加强日常教育,增强同学们对团结友爱行为的了解。 3 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鼓励胆小、内向的同学多多参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 4 此外,还应通知“受气包”的父母共同参与问题的解决。从学生家庭和学校两方面进行教育和监控,让孩子的家长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大家一起制订计划,尽快减少“受气包”现象给孩子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有效地预防“受气包”现象的发生。 ●家长正确教育是关键 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是个“受气包”,受到别的孩子欺负而感到心疼甚至愤怒,都是正常的。在处理问题时,家长们务必要冷静而理智,不能急忙转学,逃避问题,也不可感情用事,简单粗暴。 1 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情的经过讲清楚。家长应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有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才能发表意见。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不能给予诸如“是他先动手打你的,是吗?”等诱导或暗示,而是鼓励孩子做个诚实的人,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