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能“打”出来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人生十六七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2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最近,冯先生挺闹心,刚刚上初一的儿子似乎一下子进入了叛逆期,无论家长说什么,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语言上的顶撞还好,有时孩子会用无声的行为进行“抗争”。开始的时候,冯先生和妻子以为孩子是新到一个环境适应不良,加上平日工作忙,也就没太在意。直到寒假期间,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让他写作业,他就跑去看电视。说他两句,就跑屋子里关上门不知道干什么,过年串亲戚,就像我和他妈求他似的,一点规矩也没有。”

      为了让孩子“有规矩”,冯先生先是“和风细雨”,和儿子大谈人生理想,谈及学习的重要性,考上好高中是当务之急,“但我这苦口婆心地说,人家就当耳边风,依旧我行我素。”眼见自己的方案不成功,冯先生想起来中国传统教育“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于是“狂风暴雨”成了家常便饭,但事情并没有按照冯先生预想的那样发展,儿子越来越沉默,“甚至我觉得他对我们都视若无睹,这样下去可怎么办?”

      谁说听话的就是好孩子

      有着二十多年教龄且常年带毕业班的赵沈翔老师对冯先生的做法提出质疑,首先最让她质疑的是冯先生对“听话的好孩子”的定义,“只有听老师、家长话、懂‘规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吗?或者说,听管教、考上好学校的孩子才是成功的吗?我个人觉得,他把‘好孩子’定义得太过片面,这样的片面也恰恰是由于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所造成的!”

      赵老师指出,在现行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对一个孩子所取得成功的标准太过单一,“只要学生成绩好,那么他就是成功的,他父母的教育模式就是成功的——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单一的,不健全的。”她毫不讳言地指出,虽然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很多年,但应试教育没有根本改变,“正所谓行行出状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更不可照搬照抄他人经验。”

      此外,赵老师对于冯先生在教育孩子时,时不时就拿考上省重点高中“激励”孩子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考上重点高中就是孩子的成功吗?确切地说,这只是孩子在某一阶段的学习取得了成功,但其他方面呢?比如品德、体育、身体健康情况都是好的吗?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在赵老师看来,考入理想学府只是学生完成了人生一个阶段性目标而已,“就像F1比赛,赛车只是暂时进站、更换轮胎,是为了跑得更快。而考入高等学府之后,学生们接下来的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接下来的路,除了学习之外,社交、情感,乃至运气都将影响一个人的成功。少年时期,父母以‘爱’的名义做出的暴力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精神伤害或许很多年以后才会显现,到那时,家长还会为他的‘成功’沾沾自喜吗?”

      传统未必都是优良的

      对冯先生所采用的“棍棒式”教育,赵老师分析说,虽然很多家长对这样的暴力方式有颇多非议,但看在其“成功”的经验还是会有一些家长所接受,“当这些看似不合适的举动,放在为了孩子的未来,可以让孩子乖乖听话、出好成绩的前提下,那么家长们就会在排斥中变相接受。有些家长甚至会认为,什么抹杀孩子的个性,扭曲孩子的人格,这一切似乎都可以被孩子的‘成功’所掩盖。”

      赵老师在采访中说,其实很多家长知道“棍棒教育”是有很大的弊端,也知道这样的教育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极其深刻的伤害,让孩子过早地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中,甚至让孩子的“奴性”深入骨髓。“但不可否认,‘棍棒教育’对孩子所带来的负面伤害可能往往要在很久以后才会显现,而名校的光环与之相比太现实、太具诱惑了,因此在看似巨大的‘利益’与‘成功’面前,家长们撇掉仅存的理智,开始迷信起‘棍棒’、‘体罚’,甚至还会为自己的暴力行为找到借口,称自己只是‘科学地打’、‘艺术地打’,其实这些不过是自我麻痹、自我安慰的说法罢了。”

      “打”出来的流水线成品难成功

      赵老师指出,很多家长会说,小时候自己也是被“打出来”的,现在在工作岗位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所以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棍棒”往往比“说服”更有效。对此,赵老师特别强调,这样的方法并不值得借鉴。“人的天赋千差万别,生活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培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孔子不也是主张‘有教无类’,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吗?”教授语文的赵老师,同样拿孔子的故事为我们举例,“如果熟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性格和领悟程度的学生向孔子请教,他给出的答案也不相同。所以,无论是棍棒式惩罚,还是细雨式润物,都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区别采用。”

      赵老师强调,在依旧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高考现实下,家长寻求更高效的教育方法是可以理解的,但迷信、崇拜是万万要不得的。“在家长的暴政之下,会把千千万万个孩子都打磨成一个模样,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个性的孩子而言,在今后离开父母,独立在社会上打拼都是极其危险的。想要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有个性、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最有竞争力的。”

      挨打的孩子容易变偏激

      听完赵老师对于“棍棒教育”的精辟分析后,心理专家王英老师则从青少年心理学角度指出,“棍棒教育”会给身心都处在发育阶段的中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