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总裁乔布斯辞世后,全球都在热议他的创新意识和他与众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面对乔布斯的成功,中国的父母有些hold(控制)控制不住了,疑问、困惑、热议顿生: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能成为乔布斯? 乔布斯的成长叩问中国教育:功利与兴趣,孰轻孰重 乔布斯受教育之路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从他上大学开始的。当年他自己选的是一所昂贵的崇尚自由思想的私立学校,然而乔布斯只上了一个学期就退学了,但是依旧赖在大学宿舍里。这样,他可以继续去听自己喜欢的课,而不必受拿学分的压力的困扰。 在这期间,他选修了一门匪夷所思、看似毫无用处的专业——美术字专业,就因为他被校园里海报上漂亮的美术字迷住了;他沉迷于音乐,他还接触到了东方哲学,为此他专程去印度朝圣、寻求真谛……正是这些貌似无用的知识和兴趣成了乔布斯创造的原动力。 反观中国的教育,尽管改革一直没有停止,但那些根本性的痼疾仍然没有去掉:中国的孩子仍然埋在了书山题海中,为着功利的高考而“战”!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时,当创造力日益成为社会前进的重要驱动力时,我们的缺少“无用的知识”的教育就成了创造力提升的阻碍!
乔布斯不仅以自己的产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以其对兴趣的坚守让我们反思:当功利主义与兴趣发生矛盾时,教育该何去何从? 教育应该回答: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乔布斯” 乔布斯值得感怀和纪念。就像美国总统奥巴马所评价的那样:“乔布斯是最伟大的美国创新家之一。通过使电脑个人化并把互联网装进我们的口袋,他使信息革命不仅变得易懂,而且直观和有趣,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新定义了整个产业,他改变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我们知道乔布斯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乔布斯为什么能赢得世人尊重。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但也没有必要神化乔布斯。我们的教育应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乔布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曾派出一个教育代表团考察美国初等教育情况,回来后写了3万多字的报告。同年,美国也派出一个教育代表团考察中国初等教育情况,回去也写了份报告。并且两份报告的结论惊人一致:中国孩子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孩子相比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过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发展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头。 30多年过去了,仅仅在1979年-1999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机制共培养出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此时此刻,人们不禁要问:中国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们哪里去了?中国那些奥林匹克数学冠军哪里去了? 为何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像乔布斯这样创新型的人才,这个艰深的命题至今尚未破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教育丧失了对孩子自信心和创造激情的支持,丧失了对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育丧失了这个最重要的功能,社会的发展源泉又在哪里呢?我们的下一代又怎会成为“乔布斯”呢? 让乔布斯教育你的孩子:梦想要有高度 乔布斯一生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对事业的激情和改变世界的梦想。他的激情和理想到底有多强呢?让我们看看,乔布斯都做了什么:在创业时,乔布斯对于能给自己帮助的人常常软磨硬泡死缠烂打,最终达到目的;当他被自己开创的苹果公司给开除时,他做的事情竟然是去法国、意大利、瑞典、前苏联,继续为苹果电脑做宣传,同时他还创办了“苹果教育基金”,给加州每一所学校都赠送了一台苹果电脑;当他知道苹果公司真的希望自己走开时,他成立了一个只有6人的小公司,从头再来,继续做电脑事业;十几年后,当苹果公司陷入危机,需要他时,他不在乎胜败得失,忽略对名誉的担忧,决定回到这个当年自己创办又抛弃了自己的公司,因为这样他可以更好地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可见,当一个人对自己认定要做的事情有足够强烈的热情时,那么不论外界情况如何变化,他都可以始终如一地去做这个事情。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变化、阻力、挫折、逆境,都只是另一个契机罢了。乔布斯曾说,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是他人生中的头等好事。我们看他后来的经历,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激情和梦想并不能保护你免受挫折,但它能保证任何失败都无法阻挡你前进的脚步。” 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是否应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在引导、鼓励孩子一路去追寻自己的激情和梦想?我们是不是不自觉地随了大流,降低了孩子梦想的高度:我们希望孩子能平静地生活在大多数人的状态里,不要太独辟蹊径;我们不希望看到孩子“瞎折腾”;我们怕寻求激情和梦想的道路太浪费人生,错失了发展的良机;我们不敢让孩子输在竞争的跑道上…… 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小心地保护好孩子心中理想的火苗。一个有崇高目标的人,一定能有充实而精彩的一生。 编辑手记: 其实,我们可以用这样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解剖乔布斯,那就是:专注、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