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年仅9岁的香港少年沈诗钧被香港浸会大学破格录取,一夜之间成为闻名全港的“神童”。4年后,他再次创造“神话”——4年内修完5年制本科和硕士课程提前毕业,并以访问学者身份赴世界名校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继续深造! 消息传出,整个香港再次沸腾。13岁的名校硕士是怎样教育出来的?他的成才秘诀对一般孩子有无普遍借鉴意义? 7岁小孩连跳8级 2003年4月的一天,沈怡谋放学回家,苦闷地说:“爸,我不想上学了!”时年12岁的儿子刚上中学一年级,一向聪明好学,怎么突然不想读书了呢?沈振雄震惊了! 祖籍福建的沈振雄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两岁时跟随家人来到香港。多元文化的交汇和环境的不断变迁,让他眼界开阔、聪明过人。1991年长子沈怡谋出生后,他就开始积极进行家庭教育,培养儿子阅读、计算和记忆等各方面的能力,儿子的智力和学习能力远远超出同龄人,沈振雄也一直引以为豪。 沈振雄着急地问:“为什么啊?”沈怡谋嘟着嘴说:“老师讲的内容,我早就掌握了……” 儿子的话令沈振雄半信半疑,他连忙拿出自己以前在英国学习时用的数学教材,验证沈怡谋的超前学习能力,结果儿子对这些复杂的数学内容非常感兴趣,一个晚上就把其中一章的内容掌握了! 这晚,沈振雄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想:既然儿子对现在的课程已经完全掌握,如果让他继续按部就班上学,既浪费他的智力,又挫伤他的学习积极性。左思右想后,他决定让儿子跳级。 第二天,沈振雄陪着儿子来到学校,说服学校老师,让儿子跳级读三年级。谁知,沈怡谋跳级后,依然觉得课程太简单,沈振雄决定让儿子再次跳级。可学校领导拒绝说:“小孩连续跳级,和没有打牢地基的房屋一样,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无奈,沈振雄只好带着儿子,一家家地跑香港中学,可问了个遍,也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收沈怡谋,于是,沈振雄想到联系英国的中学。2003年6月,经过联系,沈振雄将儿子送到英国,由中三上学期跳至中四下学期。两个月后,儿子再次跳级读中七。令沈振雄高兴的是,儿子接连三次跳级加一次转学,不仅没有拉下功课,反而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 长子沈怡谋接连跳级成功,让沈振雄开始思考对次子沈诗钧的教育。此时,沈诗钧刚5岁,沈振雄决定抓住孩子4岁到8岁这5年黄金教育期,培养儿子的良好习惯,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并尽早发现他的爱好和特长。 为了培养儿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沈振雄决定身先士卒,首先“废除”自己看电视的爱好,改以辅导孩子阅读和思考。沈诗钧是个动漫迷,但是父亲都不看电视了,他也不敢再看了。 刚开始学习时,沈诗钧总喜欢动来动去,好几次趁父亲不注意,偷偷躲起来看动漫书,沈振雄便让儿子大声朗读课文,从10分钟,逐渐延长到20分钟、1个小时,沈诗钧的注意力才渐渐集中起来。 然而,年幼的沈诗钧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是很差,沈振雄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道理讲给儿子听。沈振雄常讲的故事有三个:第一个是龟兔赛跑——让他明白骄兵必败和只有坚持才能胜利;第二个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告诉他要有开拓的勇气;第三个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告诉他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造。 在父亲的辅导下,沈诗钧的阅读和思考能力都大大提高:上小学一年级时,他第一天就把语文课本全部读完了;第二天,又把数学教材全部学完了;到了第三天,他则把剩下科目的所有课程也全部学完,令老师惊讶不已。而在接下来的课堂里,沈诗钧更是让老师侧目:他完全不按照老师的教学进程学习,而是直接看二年级、三年级甚至五年级的课本…… 见状,班主任忍不住提醒沈振雄说:“小孩的学习最好一步一步来,打好基本功。”可沈振雄却坚持说:“孩子一天能学完一本书的内容,何必让他花一年时间去学呢?强行阻止小孩学得快,只能让他产生厌学情绪。”老师听后,气得直摇头。 2005年7月,14岁的长子沈怡谋参加了英国高考,所有课程全部获A,被英国牛津大学破格录取。沈振雄辞掉了香港的工作,去英国给长子当陪读。与此同时,他把次子沈诗钧也带到了英国,并花一个暑假的时间,指导他学完了初中的全部课程。 2005年9月,沈怡谋入读牛津大学,沈诗钧则被送入一所预科学校。由于沈诗钧入学面试时表现出超群的智力,尤其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极强,远远超过同龄孩子,学校允许他直接进了中学六年级。 送9岁儿子上大学 接连跳级,让沈诗钧除了数学科目学得轻松外,别的科目都学得十分吃力。如何让儿子在数学方面的超常智力也表现在其他方面呢?沈振雄陷入了深思。 一天,沈振雄带沈诗钧到牛津大学听数学课,要求他在听课时记下教授所用的所有公式。可沈诗钧听了半个小时就听不进去了,为了增加儿子的兴趣,沈振雄奖励说:“如果你能坚持记录下教授引用的公式,周末我就带你去野餐。”沈诗钧一直希望爸爸带他去野餐或游泳,果然兴趣大增,不仅认真地听完讲课,还准确地记下了教授所采用的公式。 然而,时间一长,沈诗钧对单纯记公式的方法也产生了厌倦。有一次,沈振雄带儿子出去旅游时,发现儿子趴在车窗上,全神贯注地数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这一幕,令他惊喜不已——小孩子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从此,他经常让儿子观察金鱼吐了多少个气泡、自己一个小时内眨了多少次眼睛等,变换着各种法子培养儿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