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了但也太不会爱孩子了 记者:很多家长向我们反映,听了你的课后很有效果,能让孩子不知不觉爱上学习,孩子也懂事了。你有什么灵丹妙药? 郑委:其实很简单。我们没有从教育孩子入手,而是从教育家长入手。“想让孩子改,家长先要变;想要孩子变,家长先要改”,这是基本原则。我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一期节目,叫做《孩子有“病”,家长吃“药”》,就是这个道理。从小处说,“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往大处说,“国民素质从娃娃抓起,娃娃素质从家长抓起”,家长素质提高了,孩子素质就能提高。 记者:理工科出身的你是怎样成为家长教育工作者的?其间经历了哪些改变? 郑委:我是学物理的,后来有幸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一个项目办公室任副主任,后来我去广东的一家企业调研,企业老板对我说:“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不了业是因为他们不就业还能活着。”就是这句话让我开始审视当代大学生。我发现很多大学生就不了业,确实是因为“高分低能”,或者“重智轻德”、“吃不了苦”、“责任心差”、“眼高手低”等等。有些企业主抱怨,自己不是不想用大学毕业生,而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素质不够高。从此,我不再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转而关注大学生的素质问题。 很多大学生素质不高,不是指他们的智商、学历,更重要的是指价值观、责任心、上进心等非智力因素。我也发现,大学生素质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就这样,我毅然投身到了家庭教育这个行业。 记者:在你看来,父母与家长有什么区别? 郑委:“父母”属于生物学概念,而“家长”属于社会学概念。夫妻把孩子生下来就晋升为父母了,但谈到“家长”这个概念,我想大家都知道,省长、市长乃至生产车间的班长、组长,这个“长”一般要从基础做起,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领导能力才能胜任。而只有家长可以没有任何经验,不需要经过别人的同意,只要一生下孩子,父母就自动加冕成为“家长”了。
记者:中国大部分父母都是“无证上岗”,很多父母等孩子出了问题才后悔,急着到处“投医”,这些现象应该怎样避免? 郑委: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了,但也太不会爱孩子了。中国家长往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可是很多家长发现,努力的结果竟然事与愿违,孩子不仅没“成龙成凤”,反而问题越来越多。 我们给家长们做培训,一般第一天会让家长们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题目是《什么是爱?怎样去爱?》。结果,面对这样一篇作文,很多家长无从下手。我们就反问家长:“连什么是爱都说不清楚,如何能正确地爱孩子?”不少家长表现出来的不是真爱,而是溺爱、瞎爱、无原则的爱和有条件的爱。想给孩子真正的爱,就要学习如何去爱。我们常说,“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不会爱还努力爱,带给孩子的可能是伤害,可能是虐待。”看看我们周围那些“问题孩子”,哪一个不是在家长的“错爱”下出问题的?爱是一门系统的学问,需要慢慢修行。 记者:既然做家长需要这么多智慧,那你如何理解一些没有上过学的农民培养出很优秀的大学生,而一些高学历、高收入的父母,比如说大学教授、高级官员却培养了很多不争气的“富二代”、“官二代”? 郑委:这里面首先要搞清楚的一点是,很多农民是很有文化的,只是没有知识和学历;而城市里的很多父母虽然很有钱,很有知识,但不一定有文化。文化是一种长期的积淀,是很多生活智慧的结晶,很多老农民就是那种很有智慧的人。 那些教育出优秀孩子的老农民培养孩子就三句话:第一句,“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不包办,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拥有责任心,从小学会自立。第二句,“孩子,做事先做人,如果你出去欺负人、伤害人,就别回这个家来。”这句话是讲德行,告诉孩子做人的标准,告诉孩子道德的底线。第三句,“孩子,放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来还有口饭吃。”不向孩子索要任何回报,但孩子永远知道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有家人的温暖,这是无私的、无条件的爱。 同样三句话,到了很多城市家庭就变成了这样:第一句,“宝贝,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妈来办。”剥夺了孩子负责任的权利,培养出没有责任心、不能自立的孩子。第二句,“宝贝,出去别欺负人,但别人欺负你一定不要吃亏,一定要还手!”基本的做人准则都没教对,有可能培养出“缺德”的孩子。第三句,“我告诉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找不到工作没饭吃,我可不管你。”有条件的爱叫做交换,孩子不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反而是来自父母的要求和压力。 教育孩子是自己做人的过程 记者:在你看来,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郑委:很简单,想教育好孩子,做好两件事足矣:一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施教者们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此为“上行下效”;二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道德观,并教他如何做人,此为“使其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