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父母都十分注重孩子的培养,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每位父母都在用他们所能想到的最好方法来教育引导孩子。但是,我们的孩子常常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想法让父母无法接受,而当我们的父母用以为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时,换来的常常是反抗和冷漠。于是,我们和孩子之间越来越难沟通,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 其实,我们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动机,这些动机只有少部分显而易见,大部分却藏在内心深处,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但却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由此可见,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盯着孩子的问题,只满足于针对孩子的行为,而是要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内在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关于动机,通俗地讲,如果把行为说成是“做什么”,那么动机就是“为什么做”,就是行为背后的推动力。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动机是为了满足归属感的需求,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我们的孩子为了得到他想要的归属感,会通过各种行为向父母、向老师、向同伴表达。当孩子说出或做出让我们感觉不能接受的话或行为时,如果我们能看到其言语、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那么我们便有了一颗包容的心,就能不带情绪地去接纳孩子,尊重孩子的行为,然后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孩子沟通,当孩子从内心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尊重,对他寻求归属感的理解,此时再去指出其行为或语言的不妥,孩子就会心平气和地听,至少不会产生强烈的冲突。 孩子行为背后的常见动机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获得注意 为了引起他人注意,孩子通常采用以下四种行为: 1.建设性主动行为。比如学习优秀、爱劳动、有礼貌、遵守纪律、上课积极发言等。 2.建设性被动行为。通过可爱、乖巧、讨人喜欢、迎合等来得到父母的注意。 如果孩子不能通过正向的途径达到吸引他人注意时,他们就会改变行为的表现方式,而采取令人感到麻烦和烦恼的行为途径。 3.破坏性主动行为。通过反叛、抗拒甚至生病等行为来获得父母的注意。 曾笔者在心理咨询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某个学校的一位二年级小女孩,从半年前开始出现肚子疼。她的肚子疼有个特点,每天一到学校就开始疼,还出现呕吐现象,老师就让家长来接,可一接回家就没事了,根本看不出是生病的样子。家里人也带她到医院检查过几次,都没发现生理性的问题。后来通过对她家庭的了解,找到了孩子问题的根源:女孩的父母在几年前离异了,女孩判给了父亲,但孩子的父亲每天忙着做生意,很少回家陪伴孩子。孩子的母亲有了新的家庭,来看孩子的次数少之又少,这两年孩子基本上是跟爷爷过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孩在学校肚子疼,老师通知父母后,她爸爸从外面匆匆赶到学校,带她到医院,回家后又放下生意在家陪了她几天,她妈妈也来看了她,还带来了很多礼物,这让她好像又重新得到了父母的关注,重新获得了父母的爱。潜意识中她就开始认为:只要我一生病,爸爸妈妈就会到我身边,我就能得到他们的爱。正是由于对爱的渴望,潜意识动机就指示身体反复出现症状。 4.破坏性被动行为。通过懒散、磨蹭、无助等行为来获得父母的注意。比如孩子早上不起床,你要上班着急他不着急,磨磨蹭蹭的,直到你骂他或打他了才慢慢穿起衣服。你喊他过来吃饭,他好像没听见似的,该干什么干什么,大声多喊他几次,他才懒洋洋地回应或慢吞吞蹭过来。 那么,针对孩子行为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注意的策略,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在平时多关心尊重、陪伴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让孩子知道他属于这个家,不需要做特别的事情父母才爱他,不需要通过不恰当的行为来获得关注。具体来说,除非孩子的行为是正向的,否则父母不要给予注意。 二、争取权力 为了争取权力,孩子采用的常见行为方式是:发脾气、反抗、不服从、固执、磨蹭拖拉、不予合作、拒绝做事、习惯不良等。 例如:早上起床,看到天有些凉,你从衣柜里给孩子拿了一件外套,往他脖子上套,可孩子就是不肯穿,怎么说都不愿意,甚至把衣服扔在了地上。妈妈实在没办法了,就领着他到衣柜前,让他自己挑一件,孩子随手翻翻,拿出一件(其实那一件平时孩子都不愿意穿),穿上就背上书包上学去了。这个例子中的孩子就是在争取权利,他的内心世界是在说:我不想服从大人的安排,我想自己做决定!孩子会因为可以自己做决定而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 如果发现孩子在跟父母争取权力时,父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的怒气,退出这种争吵和冲突,避免自己也陷入权力斗争中,让孩子个人去承受不良行为的后果。父母千万不要在有情绪时大声呵斥孩子,强制孩子服从,要先退出来,等情绪平和了,以后找机会从旁支持、协助,提供意见与建议来争取孩子的合作。 三、报复 如果当每次权力争斗总是以父母的胜利而告终,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不被人理解和疼爱,又无法摆脱父母的这种权威,他们会误认为或假设自己受到了伤害,他们相信只有残暴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才能发现自己在家里或学校的地位。 所采取的报复行为常常是:破坏行为、打架、偷窃、虐待动物、仇恨社会。 例如,有一个小姑娘,总是喜欢偷东西,而且别的不偷,专偷女士用的口红。从先偷偷拿她妈妈的口红开始,到最后发展到见到口红就偷。后来经过心理咨询,才弄清原因:这个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到外地打工去了,一年也就回家一次,父母回家一趟也顾不上照顾她。但孩子发现妈妈每次回家时都会涂口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天真地以为,她把妈妈的口红拿出来妈妈就不会走了。以至于每次妈妈回家,她就会偷偷把妈妈的口红拿出来藏起来。最后即使回到妈妈身边,这种行为也一直没有改变,甚至愈来愈严重。这就是孩子对父母爱的缺失,孩子感到孤独,情感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导致了这种报复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