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家长非常苦恼地向我倾诉,上二年级的孩子兰兰偷懒,不爱学习,现在不得已把姥爷请来天天陪着孩子学习。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玩幼儿期的游戏,同班同学也把她当成幼儿。上课时,老师让大家翻到教材的第几页,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而当她找到时,老师已经进行下一项内容了。不仅老师,同班同学有时对她也不耐烦。 当我看到兰兰时,经过观察,我坚定地说,她是个心智正常的孩子。这让大家都非常惊讶!不仅老师和家长,连她自己都认为自己是个“愚蠢的学生”。实际上,这个女孩遭遇了许多小学生常会面对的问题,就是对学校的不适应,即在学校无法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她面临的是对成功的渴望与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侮辱、被击败之间的巨大反差。 每个小学生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都憧憬着自己成为优秀的学生,怀抱着未来成功的愿望。可惜到了二年级,也就是孩子们7岁时,他们之中已有许多偏离了轨道,遭遇到兰兰这样的困难。而大多数家长,也像兰兰的父母那样,认为孩子很懒,拒绝接受任何特殊辅导,而采用“推”的方法。他们的出发点很好,但是不知不觉把孩子送上了错误的火车,一列危险的驶向制造教育垃圾的火车。 虽然学校生活的良好开端无法保证未来的成功,但是一入学就能够适应学校生活是孩子成功的基础。研究表明,孩子能否很快适应学校生活取决于大脑神经的成熟程度。需要以下5方面以及5方面的相互作用:身体健康和运动发展、社交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对学习的态度(如接受能力和自信的态度)、语言发展、认知(思维技能)发展。环境是这些心理发展的条件。作为家长,都会尽力去帮助孩子,但是有些事情却是成人无法控制的。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是脑细胞的发育,脑细胞发育有两种方式。首先,接受信息的树突形成更大的树枝状,突触伴随着神经回路的练习而发育和加强;其次,负责将信息传递出去的长轴突逐渐髓鞘化,髓鞘化使信息的传递更有效。所有这些发育要依赖大脑的经历和儿童个体发展的行程表,这个个体差距可能有4年之久。特定的学习技能,比如书写、记忆数学知识和阅读理解,除了需要背景和练习以外,还需要一定程度的神经发育。使教育变得复杂的是儿童各种技能发展的行程具有个体特征。例如,有些小画家,阅读能力发展得很晚;有些被称为小博士的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特别晚;有些大肌肉运动能力强的孩子,精细动作发展相对较差,例如握笔、编织等能力。所以,家长们发现孩子长处的同时,适当为孩子较弱的方面提供支持,孩子就会发展得更好。 理想的方法是根据每个儿童的学习方式来设计能使他经过努力而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活动。简单地要求发育不全的大脑系统做它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是错误的。因此,应该耐心等到神经系统的成熟度与任务相一致,否则就会使孩子产生挫败感、较差技能和对学习的厌恶感。但是需要帮助的小学生通常在三、四年级时才被发现,而这时消极的学习态度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了。 概括起来,通常被认为懒惰、愚蠢和不爱学习的儿童,实际上主要是由于“开窍晚”(同龄儿童大脑神经发育成熟的年龄有4年差距),学习方式不同,以及学校没有充分的前期指导导致的。 如果你怀疑你的孩子发育迟缓、早熟和学习成绩较差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客观地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 观察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情况,务必要全面地了解发展的各个方面,教师会比你更客观,因为他看到的是一群孩子。咨询校外专家也是必要的。一次测试未必准确,要客观地看待测试的结果。如果是开窍晚的孩子,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兰兰,她留了一级后,增强了自信,目前已经是班长了。但是必须明确地和孩子谈,这是个成功的机会,而不是失败的结果。早熟的孩子会对学校的学习感到吃不饱,家长可以在家中补充有趣的知识。其实儿童成长后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个人特征、创造力和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并不在于他是否超前掌握知识。所以跳级并不是明智的选择,选择提升一门课程或者特殊辅导更有益于早熟儿童的发展。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而要重视孩子的特殊能力和情感需求,这些因素对大脑最基本的发展尤为重要。 2.提倡家庭学习 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要求: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有聆听和听从并应答太人指令的经验;懂得适当行为的界限;具有与其他儿童互动、社交的经历;能购买和整理学校用品;基于儿童舒适而不是品牌的衣着选择;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烦恼或者独立地提问:练习拿小东西和用剪刀、胶水、蜡笔、画笔、标尺;明白书本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有趣来源;身体和精神上的安全。父母为初入学的孩子读书、教他们整理书包等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帮助孩子提升自信的同时,及时表扬孩子,同时还可以引导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 3.家长和老师共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 在理想的学校中,教师会根据不同孩子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应该由学校和家长共同来制定一个合作计划。既然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大脑都是不一样的,发育的进程也不一样,那么老师就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让所有的儿童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是传统的那样给学生贴标签,证明他不行了,而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