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留守儿童群体也随之产生。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关注和呵护,心理上缺失了父母的引导和帮助,极易造成留守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爸妈不在身边,谁来关注我们的心理成长”成为留守儿童的心声。对此,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育者,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寻求专业帮助,针对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对策,主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一、亲情缺失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 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而且是引起其他心理问题的根源。可以说关注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亲情缺失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应以真诚的关爱为基础,帮助留守儿童弥补缺失的亲情,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 1.帮助留守儿童宣泄情绪 为了消除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而导致的不良情绪,辅导教师要适时地给留守儿童提供条件和机会,鼓励他们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来表达、释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比如设立留守儿童倾诉热线、宣泄小屋、心声留言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2.搭建亲子沟通的平台 事实表明,留守儿童的精神核心常常是自己的父母,其他监护人靠得再近也很难占据这个核心位置。当被问及“你最想要什么”时,留守儿童大多回答:“我什么都不要,只要爸妈回来就够了。”能和父母短暂的相处一段时间,成了留守儿童最奢侈的享受。可见,在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搭建交流平台是弥补亲情缺失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好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讲明亲子沟通的重要性,通过设立亲情电话卡、亲情网络平台或者鼓励留守儿童与父母通信等方式,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沟通,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3.建立代理家长制 帮助亲情缺失型留守儿童,重在弥补亲情。为满足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渴望之情,学校安排有关教师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子”。通过结对子活动,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专职家长”,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关心他们的精神成长,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代理家长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有了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使留守儿童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各方面取得进步。 二、认知偏差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 13岁的留守男孩李小伟父亲长期在外打工,自己跟随母亲生活。每次看见母亲严肃的样子就非常恐慌,担心自己有什么事做错了。只要母亲没有笑容,就感到焦虑,有压力,非常不舒服。每天这样,非常苦恼。李小伟的苦恼就是由认知偏差引起的,解决李小伟的心理问题需从矫正认知偏差入手。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产生的与事实本身不符的差别或偏离,主要包括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推断、以偏概全的选择性概括、对事情的过度夸大或缩小、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等。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及与之相应的行为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策略进行干预和纠正,以帮助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实现决策和判断。 要克服认知偏差,最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策是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与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进行辩论。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找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 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认知偏差,这就需要辅导教师积极主动地与留守儿童进行交谈,运用挑战性、质疑性的提问技术,找出导致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真正元凶——认知偏差。比如针对李小伟的苦恼,辅导老师首先帮助李小伟找到他的认知偏差:人们只要没有不顺心的事,就必然满面笑容;一个人只要不笑,就必然是在生气;我决不能做错事,只要做错一点事,就不是好孩子,就会惹母亲生气;而母亲一旦不高兴,也必定是我惹的,如果不能使母亲笑颜常驻,我就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人。 2.与留守儿童偏差的认知进行辩论 在辩论过程中辅导者要按照留守儿童认知偏差的观点进一步推理,采用质疑式和夸张式的方法,最后引出谬误,引导其一步步推翻自己的观点。针对李小伟的认知偏差,辅导者直接提出以下问题:一个人只要不笑,就必定是在生气,这对吗?即便母亲不笑,是在生气,就一定是针对我吗?即使母亲不笑是因为生我的气,就一定糟糕透了吗?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 3.帮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 一般来讲,有认知偏差的留守儿童并不会轻易主动地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们会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这就需要辅导者时刻保持清醒、客观、理智的头脑,一环扣一环地紧紧抓住留守儿童回答中的非理性内容。不断重复的辩论使李小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形成正确的认知:人们经常是不笑的,母亲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所以也会经常不笑;母亲的生活中除了孩子,还有许多其它事情,她的情绪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不可能不出错,我只要做到知错就改并尽量少犯错误就是一个好孩子。在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教给李小伟寻找认知偏差的方法,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