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中心”乃教子大忌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保健(保健顾问)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曾经以为凭借自己多年的心理教育经验,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好爸爸。没想到,我也不受孩子欢迎。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反省,我意识到自己是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在教育孩子时,作为家长的我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意识到别人特别是孩子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方法是最正确的。

      在和其他孩子及其家长交流之后,我发现像我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不在少数。为什么会产生自我中心倾向呢?

      自我中心倾向主要来自于认识原因和情感原因。

      在认识上,一方面认为“孩子是我的,怎样教育、培养当然我说了算”,于是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具体事情,都是“我”的主意、“我”的办法最好,别人(包括孩子)不能发表不同意见。另一方面认为,“孩子太小,我是大人,孩子必须听大人的”,大人比小孩高明,比小孩成熟,“我说你听,我训你服乃天经地义”。其实我们都忘记了一个重要规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内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积极性不调动起来,光家长一头热,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吗?

      在情感上,家长超量的爱,呵护过度,服务过头,“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情感,会大大强化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倾向,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负效。

      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后,我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改进:

      一、谁是受教育的主体

      孩子的成长,内因是关键。如果我一切包办代替,就是以家长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家长的动机代替孩子的动机,孩子完全成了客体,其主体精神被压抑、遏制,怎么能有好效果呢?对于孩子来讲,我是外因,我的教育行为目的是使孩子积极起来,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我应该认真反思。

      二、心理换位

      心理换位,就是家长以孩子的身份去想一想要求做和将要做的事情。这种换位,使我的教育行为主观色彩大为减少。

      换位思考时,应充分体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个性特点,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时经常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换位思考,特别要强调把孩子当孩子。

      为了使换位思考更切实际,我专门上书店买来《儿童心理学》和《中学生心理学》等书学习研究,同时,也向孩子的老师或其他优秀家长请教。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育是双边行为,一边“教”,一边“受教”,善于倾听受教育者的心声,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孩子虽小,也是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凡事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我努力创造一种孩子能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孩子的话,不管多么幼稚,我和妻子都保证耐心倾听。倾听之后,分析孩子的愿望、要求,引导、鼓励其积极的成分。对于孩子一些不妥当的想法,则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引导孩子提高认识。孩子仍然不明白的,暂时放在一边,以后等待时机再进行引导。

      这样一来,教育孩子的效果好多了,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不说,以前经常与我斗争和逆反的场面也消失了,我感到由衷的舒心和满意,而且孩子还经常在同学面前为有我这样一个“善解人意”的老爸而感到骄傲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