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小学曾留过级,中学排名倒数,9岁时,父母离异。就是这样一个被很多人认为犯了孩子成才大忌的他,不仅成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还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 他就是于智博,现在的他,已成为联想集团总裁高级助理。 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爱好体育成绩倒数的他要去留学 不满6岁时,于智博就被父母送到上海月浦二小读书。由于年龄小,于智博认为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好在于智博的父母都非常开明,当别的家长都在抓孩子如何努力学习时,于智博的父亲却对他说:“考80分左右就行了。”母亲更是对他的成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智博的父母认为,为几分成绩去点灯熬油不值得,只希望他能最拥有一个丰富、快乐的童年。 那时,小学的校长试验性地开设了体育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过多参加体育训练会影响学习,甚至有的家长想将孩子转学。于智博的父亲却在家长会上表示了支持:“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体育比赛中败下阵来。”在父亲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于智博不久就成为了校队的主力,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奖。 读小学四年级时,于智博的父母离婚了,父亲去了香港,母亲在成都工作。他只得跟着爷爷奶奶转学去了成都。在参加转学考试时,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于智博被迫降低一个年级重新开始。 对于活泼好动的于智博来说,最让他困惑的不是降级,而是语言的不通,那种带着“川音”的普通话,让于智博几乎听不懂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同学们也戏称于智博为“上海老俵”,甚至有的同学嘲笑于智博来自离异家庭。不过,这都对他没产生什么影响,因为,那时于智博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能在操场上多玩一会儿。 时光飞逝,转眼间于智博就读初中了。此时,学习的压力一下子大了许多,最让于智博头疼的是考试排名。一次,于智博的妈妈去参加家长会,那次于智博考得非常差,综合排名全班倒数第三,数理化排名倒数第一。儿子的成绩简直是太差了,参加完家长会回来后,她将儿子狠狠地揍了一顿。于智博反驳说:“我的历史、地理都非常好,只要是不排名次的科目,我的成绩都不错。” 学习上的无奈和颓丧,让于智博更加迷恋体育。开明的母亲理解儿子的想法,希望儿子在身体和心灵上都能健康成长,而不是被考试成绩和排名所束缚。 1996年夏天,于智博的妈妈为他报名参加了一个旅美英语夏令营活动。于智博将在美国俄勒冈州一个普通的工人家里生活3周。就是这个普通的夏令营,改变了于智博的一生。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夏令营即将结束时,老师要求大家给每天为教学楼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写封感谢信,这让于智博非常吃惊,因为在国内,很多家长教育小孩时大多都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你就去扫大街。” 从这次夏令营回来后,于智博的眼界一下子被放大,他下定决心,长大一定要去国外多看、多学。就在于智博在国内读高中快“熬”不下去的时候,机会降临了。一家留学机构来成都招生,于智博得知后异常兴奋,因为,他在美国待过3周,对那里的印象很好,而且他喜欢追求新事物,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去美国留学就可以不要参加高考,因为此时的于智博已经被数理化折磨得疲惫不堪。 决定去留学了,于智博的父母没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样,让孩子去恶补英语,而是带着他去拜访亲友、长辈,让他从亲友那里得到更多的祝愿和勉励的话。 于智博从父亲那里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他希望儿子能在丰厚的人文财富中汲取力量,感悟亲情,让于智博体会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可以独立承担责任的男人了。父亲还告诉他:“好男儿一定要走四方,男人的人生是勇敢地走出来的。” 1998年8月底,于智博带着亲人们的祝福,登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 在美国找回自信逐步突围 为了支持儿子出国留学,于智博的父亲住在香港荃湾一间只有8平米的仓库里,由于屋顶漏水,父亲只好将床放在不漏的地方。即便如此,开朗的父亲依然鼓励于智博说:“孩子,我一定不会一辈子就这样的,你也是,我们一起努力,看谁跑得更快一些。” 在亲人的关爱之下,于智博来到了美国俄勒冈州密歇尔读高中,这是州里规模最小的学校,整个高中的学生才有50名左右,这让于智博十分惊讶。由于自己是小镇上惟一的中国人,于智博悄悄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勇往直前,不能丢脸。 很快,于智博就感受到了美国教育的独特性:这里的考试基本都是平常作业中见过的习题,没有遇到像国内“拉距离”一类的题型;学校并不强调学生间的相互竞争和攀比,相反更提倡团体合作意识;老师的教学气氛非常轻松愉快,学生上课也非常随便,可以坐着回答问题,可以随时上厕所,甚至可以开老师的玩笑。老师在学校里担当的是成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挖掘自身潜能、主动成长的顾问。 最让于智博意外的是,美国高三学的数理化难度只相当于国内的初三水平,在国内倒数的于智博,在学校里一下子成为了数理化的天才。第一次,于智博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也极大地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学习之余,于智博不仅喜欢打篮球,还打过橄榄球,正是球场上的向前冲精神,指引着于智博要做一个具有锲而不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韧品质的人。 俗话说,入乡随俗。孤身一人远在美国的于智博,主动走出去跟当地人交流,跟他们做朋友,这也在无形中解决了他的语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