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1-11. 1 引言 当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一方面,人们都把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时代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渊薮和焦点;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所以,城市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这个系统包含的内容很广,不仅包括生产、消费、流通等空间现象,也包罗造成空间现象的非空间过程。为了揭示城市系统的空间现象,必须深入研究形成这种空间现象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非空间因素。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人文地理学词典》中也将“城市地理学”定义为“对城市地区的地理学研究”。 城市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直到二战后城市地理学才逐渐脱离聚落地理学独立出来。中国城市地理学则兴起更晚,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才获得较快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成为人文经济地理学乃至整个地理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全国各大学地理系和相关地理研究所都相继在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领域有所拓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为中国城市地理学乃至世界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营养。回顾过去,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几乎从白手起家,在引进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进行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基本建立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城市地理学学科体系[2]。 2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既注重秉持“理论—假设—检证—理论”的研究范式,强调科学问题和科学价值的实现,又致力于解决本土问题的“实用研究”,基本立场是“洋为中用”,强调国外理论和方法“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创新”的实用研究方法[3]。具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研究团队等的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4-8]。 2.1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热点总体同步 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几乎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响区域(腹地或集散区)[9]。分析近几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点”的研究比重相对减少,而“面”的研究的比重相对增加;理论方法研究的论文比重相对减少,而案例研究的比重逐步上升。在研究区域上,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热点搏动总体同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区域重点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东部沿海,以美国、(前)苏联、英国等外国城市为对象的研究迅速减少,研究尺度逐步下降,代之是微观、可实证的研究主体,研究区域也日趋集中,关于北京、广州、南京、广东、深圳、东北、辽中南、江苏、京沪地区的研究位居前列。当前中国城市地理学的这种不足,即对外国城市关注较少,对更大尺度的全球城市体系以及更小规模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城市及发达省区内部的一般城市的关注不足,应在今后研究中有所改观[3]。 2.2 在城市化、城市群/圈等领域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和城市建设实践 作为城镇体系或者城镇化的主流形态,城市圈(群/经济区)的相关研究在近几年明显增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明显。城市功能和城市化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领域。200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领域重点基金共有2项:分别是“中国的城市变化及其自组织的空间动力学(2004-2007,周一星)”,和“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及其机理研究(2005-2008,顾朝林)”。通过对2005年以来在城市地理学项目下立项的自然科学基金情况的统计,发现关于城市化以及城市群城市体系的研究多达30余项,从中也反映出近年城市地理学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受西方理论的影响,CBD、社会区、郊区化、绅士化等问题也得到了中国语境下的研究关注。 2.2.1 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地理学最早并持续关注的研究领域 改革开放之初,首先是地理学家借鉴国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总结新中国30年来城市化过程曲折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国内率先提出需要开展中国城市化的研究。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10]。 2000年后的城市化研究则主要围绕城市结构变化和城市管制问题(交通、居住、生态、人口等)展开,具体内容包括城市化格局、城市化过程以及动力机制研究研究等[11]。 2.2.2 不断深入的城市体系/城市群的理论、实证和规划研究 20世纪80年代开始结合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实践,形成了经典的3大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范式[12-13];90年代,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中心城市及不同层次城镇体系、全球化下的城市体系研究和新技术方法的应用等成为热点;2000年后,更多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更小尺度的城市圈、城市群、都市连绵区、都市区等研究单元,建立了一系列面向规划的城市区域空间形态新概念[14-15]。①城镇体系理论和实证研究。近年来,城市地理学者继续开展了对城镇体系的研究;同时一些学者引入分形与分维理论,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②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在80年代南京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基础上,近年来,在全国、省市、区域等层面,城市地理学家面对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市场化的实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12-13]。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以及珠三角、辽中都市圈等区域规划的相关工作也都充分运用了城市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