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1-05-06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步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大都市。在房价日益飙升的现实背景下,新一代冀图驻留大都市的新城市化群体开始与“群租”、“蚁族”、“蜗居”等新词汇密切联系[1],其住房问题备受关注。 移民住房一直是国内外城市地理研究和城市研究的重点[2]。历史上的移民住房普遍环境差、质量低、边缘化[3-8],西方发达国家的移民住房研究多立足于产权私有、市场化以及发达的租赁市场背景,以跨国移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定量、微观的实证研究为主[2,9-11];在此背景下,与就业地的临近度、居住时间长短、职业地位、收入和家庭生命周期是决定移民住房状况的主要因素[2,12]。此外,制度因素如国家对移民的住房选择与住房状况亦有影响[13]。近年来,针对新移民(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住房的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其核心问题是:新生代移民的住房选择是否仍处于边缘(租用私房、社会性住房)、分割的地位,住房条件是否得到改善,在空间上是否打破分异?总体上,西方“新移民住房”的研究理论可分为两类:“同化研究”和“分层研究”[12,14]。一方面,“空间同化理论”(Spatial Assimilation Theory)认为,随着移民代际变化,新移民的社会、经济以及住房地位逐步改善。一旦其社会经济地位得到提升,新移民将提升其住房地位(如购买住房),进而融入“主流群体”(如搬入白人社区)[14]。另一方面,“地区分层模型”(Place Stratification Model)认为,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资源分配存在等级序列,这一序列并不由纯粹“自由选择”所决定,“主流群体”会利用各种手段以维持其与新移民的社会距离和空间距离[15]。最近的研究则表明,复杂多元的新格局正在出现:欧洲城市如柏林、汉诺威、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等地的新移民仍大多聚居内城,以租用社会性住房或私人住房为主[16];巴黎的新移民大多在城市边缘的社会性住房租房[17];雅典的新生代阿尔巴尼亚移民住房主要受房地产商、住房中介影响,多聚居内城[18];伦敦郊区新移民的住房拥有率和中心区新移民群体租用社会性住房、私有住房的比率同时增加[19];北美城市如洛杉矶、温哥华等地,族裔郊区化趋向明显,中产阶级“郊区族裔区”(ethnoburb)正在形成[20]。已有研究表明,从新移民住房模式(租房或拥有住房)入手,是探讨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就专门针对中国城市住房的研究而言,其研究主题涉及住房政策[21-22]、单位住房[23]、居住迁居[24]、职住分离[25]、住房产权[26]、住房分化[27]和层住空间分异[28]等,揭示出由计划到市场转型下中国城市住房格局日益走向多元、复杂的分化进程[29-30]。专门针对城市移民居住问题的研究不多,如吴维平和王汉生对北京和上海外来人口的住房选择的研究,探讨外来人口的住房质量并揭示制度对其边缘化地位的影响[31];吴晓从“就业—居住”关系入手,对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进行分析[32];王桂新对上海外来人口的住房状况进行分析,揭示其低质量、边缘化和区域差异的特征[33]。随着近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新生代的“80后”、“90后”城市“新移民”开始出现: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投资者、部分被视为“蚁族”的大学毕业生[1]、大量聚居“城中村”的新生代农民工等[34-35],他们大都具有全新消费观念与更高物质文化生活需求[36-37]。新移民是否会重塑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新移民的住房状况与模式如何;受哪些因素影响;与上一代相比,新移民的住房状况、模式与机制是否有新变化;等等,均亟待进行深入实证。 为此,本文将以广州、东莞、沈阳、成都、杭州、郑州等6市为例,采用大规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些典型大都市的新移民住房问题展开研究。后文第二部分将介绍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及调研;第三部分进入实证,首先对6市新移民的住房状况予以描述;之后进入住房机制分析,涉及3个问题:新移民的住房模式(指租房或购房)由什么因素决定;鉴于大量新移民租房,其租房类型的选择由什么因素决定;此外,新移民的住房设施条件由哪些因素决定。最后将进行总结和讨论。 2 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主要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数据分析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此类方法已经成为研究中国城市住房的主要方法,正被广泛采用[27,38-40]。 为获取中国典型城市的新移民样本数据,课题组于2008年11月-2009年4月在广州、东莞、沈阳、成都、杭州、郑州组织问卷调查。需要强调的是,此项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对比6个城市的差异,而在于全面把握中国大城市新移民住房的基本状况。案例城市选取的考虑因素有:广州、东莞作为“世界工厂”,是珠三角地区的代表性城市,杭州、沈阳是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典型城市,而郑州和成都分别代表中部和西部城市。样本城市的选择包含对于问卷调查现实条件的考虑,如是否在相关城市有研究合作者。调研问卷共设计问题82道,分为居住、工作、社保、社会生活、城市管理、身份认同和个人基本状况等7个方面。研究者假设“新移民”可分为三类:智力型新移民、劳力型新移民和投资型新移民,其中智力型新移民指的是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硕士以下),主要调查大学/研究生毕业一直在本市工作了2~5年的大学生,这一群体常被称为“蚁族”;劳力型新移民指的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学历以下),在工厂、商场、餐馆等打工的农民工,这一群体是新移民的主要群体,也是已有外来人口研究的重点对象[31];投资型新移民则是拥有投资或产业,如小企业、小作坊、商铺、饭馆等的新移民。针对三类新移民的住房状况,提出3个假设:①三类新移民的住房状况存在较大差异;②新移民的住房模式(租房或购房)方面仍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以租房为主);③历经多年市场化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当前各类新移民的住房状况主要由其经济因素(职业、收入)而不是制度因素(如户口)等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