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1-11-26 1 引言 2010年10月16-19日,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国际易学大会主办,北京明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中国风水文化研究院承办的“首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暨第22届国际易学大会北京年会”在全国政协大会堂召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等24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会议议题有3个,即:①生态文明、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②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③易学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会议论文集《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与会人员近千人,一大批中外著名易学家、风水学家、自然科学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原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清华大学卢风教授等著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报告。此外,美国国家生态发展研究所所长赫尔曼.格林(Herman F.Greene)先生作了题为“Proposal for an Eest-We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ject”的大会主题报告。从会议的3个议题看,均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这次近千人的盛会,人文地理学界几乎是无人问津。基于这种情况,引起笔者许多遐想。易学、堪舆学(风水学)是什么?易学与堪舆学有怎样的联系;中国人文地理学界有没有必要研究易学和堪舆学;易学、堪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没有联系;易学和堪舆学对人地关系有怎样的认识;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应该怎样看待堪舆学(风水学)……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易学、堪舆学与人地关系和谐论(协调论)的辩证关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使光辉灿烂的易学地理哲学思想和堪舆学原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扬光大,古为今用,为建立今古结合、中西结合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文地理学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索。 2 易学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一种哲学方法论 2.1 易学大成之周易的科学属性(兼论李约瑟“难题”的破解) 易学,简言之即关于易经的学问。关于易学大成之周易的科学性质问题,可从爱因斯坦的一段话谈起。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联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1]此段话有4层含意:①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形式逻辑体系与系统的实验这两块基石上的;②中国古代没有这两块基石,按西方科学标准,中国古代没有科学;③虽然如此,西方科学所做出的理论结果,中国全都做出来了;④中国人没有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居然也得出了相同的理论结果,这令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西方人大为惊讶,而且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人在明末清初才逐渐认识西方科学,而在此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如天文学、金属冶炼学、地学、数学、建筑学、农学、医学……均领先于世界,且经久不衰,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存在着一种揭示自然和社会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哲学思想,这种科学哲学思想的基础理论渊源于易学大成之周易[2],周易确有其独特的学术理路与“观象系辞”的特殊阐述方式[3]。 说到这里,不妨再赘述几句李约瑟(J.Needham)难题[4]。李约瑟难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而没有产生在直到中世纪还比欧洲先进的中国。”关于李约瑟难题解析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正确与否这里不作评述。笔者认为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和“TRIZ”理论相结合,即可破解李约瑟难题。 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S.Altshuller,1926.10.15-1998.9.24)通过分析250万发明专利,总结出发明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该理论被称为前苏联的“国术”和“点金术”,被欧美专家称为“超级发明术”。该理论提出了技术创新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不同的历史时期技术创新系统不同,但每个技术创新系统的进化均以前一个为基础,并按照生物进化的“S”曲线模式经历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5]。人类技术创新系统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正在进行中)4个时期,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期,需要新的技术创新系统,表现在科学上,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统一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分离,并且各自还要进行分化,形成独立的学科领域技术创新系统,欧洲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取得了工业文明时期技术创新领先于世界的水平,从而超越了农业文明时期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而中国在工业文明初期,深受易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注重强调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同一性,这种思想反映在科学领域形成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混为一体,这固然是好的一面,但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离以及各自的领域分化会更快地推进工业社会科技的发展认识不够,以至于许多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领域都成了“舶来品”,这是导致“李约瑟难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图1)。 周易究竟是什么?目前可用《周易·系辞上》的一段话概括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①宋代朱熹说:“易本卜筮之书。”郭沫若、李镜池、刘大钧等学者也持此观点[6-8]。②伟人毛泽东把周易看成是哲学[9],现代易学家李景春说:“周易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世界上一部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10]。”③近代学者章太炎先生认为,易经是某一段人类文化与发展的历史,并以此观点解释了前十二卦[11]。④当代学者冯友兰先生在1984年写给“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的贺信中提出:周易是一部宇宙代数学;周易是一种模式或框子,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套[12]。⑤以《易大传》为代表的古代多数易著认为周易是一部神圣的、内容无所不包的万世经典,为群经之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