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学广(1979- ),男,山东临沂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与区域治理,E-mail:maxg@szpku.edu.cn,广东 深圳 518055;李贵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以“多中心城市区域”(PUR)为代表的城市群体空间的发展已经成为欧洲空间发展与规划的重要特征,以“多中心发展”为目标、“城市区域”为单位的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和规划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PUR的研究以城市密集地区形态—功能的多中心性之间的契合关系为重点,探讨这一类型区域的动态发展模式及其多中心性、互补性、连通性、协同性和外部性等属性特征,并且在PUR的定量测度上进行了较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时在以ESDP为代表的欧洲空间规划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但由于PUR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原型区域的局限性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地方性问题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一理论概念和规划策略的研究尚需进一步的深入,其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对西方尤其是欧洲PUR研究成果的吸收和所存在问题的反思构成了主要研究内容。在对欧洲PUR的研究基础、属性特征、定量测度和研究应用等多个方面引介和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城镇密集地区的研究、强化PUR各种属性的定量实证分析以及借鉴和吸收欧洲PUR研究与规划思想等一些适用于中国城市群空间规划与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1)12-1423-07

      修订日期:2011-04-18

      1970年代以来的技术变迁推动着不相邻的空间通过节点与枢纽所形成的网络组织同时发生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资源流动,重塑了城市空间的结构和职能[1,2]。一种最早由Gottmann预测的新的城市形态正在全球范围内显现出来[3],它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扩展,拥有多个功能中心,具有复杂的劳动力地域分工形式并倾向于采取跨界通勤的模式,并进而被学者们概念化为“多中心城市区域”(Polycentric Urban Region,简称PUR)。PUR日渐成为当代西方城市群体空间研究的重要工具,在空间规划与政策制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基础

      1990年代以来,PUR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城市区域作为全球网络中彼此联系的创新节点和首要行动者,通过创造地方差异、重组区域空间结构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1.1 多中心城市区域的概念

      PUR是城市与区域空间规划研究的重要词汇,通常被定义为一群地理邻近、通过基础设施相连并以大片开敞空间相间隔,在管理上和政治上互相依赖但不存在支配性城市的历史性地区与周边聚落的集合体[4~6]。学者们运用大量概念来识别这一城镇密集空间形态,包括城市网络、城市走廊、多核心大都市区、多中心城市区域、全球城市区域和巨型城市区域[7~10]等。虽然这些概念的规模尺度和内涵意义各有不同,但却都拥有“城市区域层次上的多中心性”这一共同特征[11]。在城市与区域发展实践中,PUR可以看作是历史性城市网络和拥有较大地区的空间分离的大都市地区的代表[12],可以是城市间网络化的城市体系(如荷兰兰斯塔德地区),或者功能性多中心城市(如洛杉矶、伦敦和巴黎)等。欧洲PUR的例子包括英格兰东南部地区、法国巴黎大都市区、荷兰兰斯塔德地区、比利时弗莱明菱形区、德国莱茵鲁尔区;欧洲之外则以美国南加州地区和日本关西地区最为典型。

      1.2 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类型与演化过程

      以往的PUR研究大多静态的描述特定区域的结构特征而缺少对其类型划分和演变过程的深入探讨,Champion针对这一问题而将PUR的发展区分为离心式发展、包含式发展和融合式发展等3种类型[13]。离心式发展的特征是,单中心城市外向持续扩张使中心区的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等被挤到城市边缘区的其它发展中心;包含式发展的特征是,一个大型城市中心向外扩张,将周边一些原本在就业和服务上自给自足的小型中心卷入城市扩展区并形成对原中心区的挑战;融合式发展表现为一些原本独立的、规模类似的中心由于交通或通讯的改善而在空间上整合形成大都市区。前两者可以用来解释英格兰东南部、巴黎地区和大都柏林地区的发展,而后者能够解释兰斯塔德地区、莱因鲁尔地区、瑞士北部地区和比利时中部地区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将上述3种类型视为PUR发展的3个阶段,较初级的状态是规模相若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均衡分布(如兰斯塔德地区、莱因鲁尔地区和瑞士北部地区等),较高级的状态是由小型中心地围合的城市集聚区(如巴黎地区、大柏林地区和东南英格兰地区等),或者介于上述两个发展阶段之间(莱因缅因地区和比利时中部地区等)。

      2 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属性特征

      PUR概念的兴起反映了渐成共识的城市空间形式不断分散化的现实,其居性包括从多中心性、连通性、互补性、协同性及外部性等。

      2.1 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多中心性

      PUR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结构与功能的“多中心性”,Geddes“城市组合体”的概念中已意识到城市密集地区“多中心性”的存在,而Mumford把“多中心城市”看作“欠缺功能联系的、过度增长的城市群”的对立面和改良性的空间组织模式,Hall认为兰斯塔德地区是典型的PUR,其实力足以与伦敦和纽约相抗衡[14,15]。但是,即便“多中心”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基础并已被广泛应用,但它的含义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因为“多中心”对于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空间尺度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16]。城市规划师用“多中心”作为战略性空间规划的工具,经济和人文地理研究学者用它来解释城市结构形态,欧盟委员会用它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目标,政府则用它作为地方营销的概念工具。当把“多中心”应用到不同的空间尺度时也有着不同的意味,“多中心”在传统上应用于单体城市内部结构研究,但近年来它被用于城市间关系的研究以指代区域中多个发展中心的存在,甚至还被用于更加宏观的尺度,比如《欧洲空间发展展望》(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简称ESDP)用它来作为核心—边缘结构之外的新空间发展范式。欧洲空间规划文献和政策文件大都将“多中心发展”视为空间规划和发展政策的核心,这推动着“多中心”从理论概念转化为政策实践而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应用。总之,“多中心性”作为PUR概念的核心思想,其复杂性和模糊性部分地反映了当前城市发展内在的复杂性,代表了丰富、多面的城市空间发展现象。

      2.2 多中心城市区域的连通性

      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城市间的权力分配不再是等级化的而更多的是网络化的,PUR的本质属性更多地表现为区域的连通性。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我们对PUR的认识从静态的“地方空间”转变为动态的“流动空间”。城市作为全球资源流动的通道而存在,城市的属性和等级不再强调其所占有资源的等级和规模,而是强调该城市区域中所流动的资源的等级、规模和性质。在PUR中,建立“连接”的实质在于帮助城市构筑网络优势,这种连接不仅是要建立地区内部的地方性网络,更重要的是把地方经济整合进全球市场。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城市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和其它节点之间的关联程度,其连通性的强弱程度决定了不同城市的地位与职能[17],“连接”成为地方发展的关键,功能节点之间资源流动的规模水平、频繁程度和密集程度决定了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该PUR在全球经济中竞争力的强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