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尤其是城市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诸多城市如繁星似锦绣,错落分布在中华大地上,不仅历史长,而且持续至今,构成了世界历史上引以为骄傲的东方城市生命史。我们想知道,这些城市的生命史为何如此之长,其生命力何在?其生存的奥妙何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在哪些方面起作用?我们设想,尽可能地从一个个城市的细节入手,就其城址、演变关节、延续和扩展的关键因素等展开连续性思考和研究,将一个个城市作为一个个生命体来看待,以生命力解析生命史,从中揭示出一些带有本质性的东西,就成为我们工作中的一种热切追求。 本文以古都西安为例,意欲初步展开揭示其城市生命力的解析工作。工作之初所怀有的一种预设和感受,就是应当采用拟人的方式,在细致描述城市为人类美好居住场所的同时,对其寄予人类精神生活上的无限关怀。 一、西安城市发展史上曾度过的四大难关 西安坐落在黄河支流渭河下游平原中部的南侧,在这一习称为“八百里秦川”的宽广土地上,西安小平原上渭河边到秦岭沣峪口的南北距离为30公里,西安东南靠近秦岭山脚前向北延伸出去的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形成很可靠的地理依托。历史上周秦汉隋唐诸王朝的都城就先后选建在此。 西安的都城史及城市史都很长,由于早期历史纪年的缺乏,今人只知周文王在晚年建都丰京(沣河西岸),周武王建都镐京(沣河东岸),接续下来的都城有秦之咸阳(跨渭河两岸)、西汉西晋南北朝之长安(龙首原之北)、隋唐之大兴、长安(龙首原之南)。包含都城史尤其是唐以后连贯的城市史,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西安市,都城史逾千年,城市史超过三千年,这就是西安城市的生命史。西安数千年间经历过的磨难,难以备述,只能举其大端,略加申明。 1.粮食短缺 秦国征伐诸国,多辟草莱,实行“农战政策”,兼修郑国渠,以达富国强兵的目的。西安建都长安,皇帝百官加百姓人口二三十万,还有大量军队,消费极大,粮食吃紧,当地不能满足,主要靠从关东地区不断漕运粮食,如河东守番系所说“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①。隋唐建都大兴及长安城,人口数又多于西汉,遭遇灾荒之年,粮食极为短缺时,还出现过皇帝“就食东都”洛阳的事情。唐中宗李显不愿意做“逐粮天子”、唐德宗李适赶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关西地区自身粮食供应不足的困境②,断断续续的漕粮西运,支撑到唐末,连同中原王朝其它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国都就顺势向东迁走了。 2.巨大战乱 国都所在,既然是全国的要害之地,一旦出现反抗王朝的势力,若控制不住,不断升级,就会出现兵临城下的危险境地。秦末、西汉末、隋末、唐末战乱之火烧及都城,立即导致王朝灭亡或走向衰落,就是这样的例子。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安的历史长期不显③,就在于天下动乱不宁,长安城深受其害。至于西汉历时近两百年、唐朝历时接近三百年间,所承受的兵荒马乱甚多,平日里人们多以生活在天子脚下、京畿之地为荣耀,战乱之时民众则迅即遭受战火涂炭,诸多辉煌的建筑也一道付之于一炬。新的王朝建立,系一次次从废墟中再建,为西安都城史的一个特点。 3.都城迁走 公元904年④,在唐末战乱中崛起的朱全忠,勒逼唐昭宗李晔及宫人东迁洛阳,“令长安居人按籍迁居,彻屋木,自渭浮河而下,连薨号哭,月余不息”⑤,从此,封建王朝的都城迁离了长安。罗伯特·萨默斯深谙其中意味,他说:“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实,因为在唐代及其以前时代里,关中地区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权力和权威无可争辩的所在地,它此后再也不能恢复其中心地位了”⑥。后唐对长安还有一些留恋⑦,但也只是千年帝都的一点余绪。都城迁走对当地人士的感情而言是一次很大的挫伤,多少年以后,还有不少人对此扼腕叹息,不胜唏嘘。 4.水资源不足 历史上建都西安的朝代,充分依赖“八水绕长安”所形成的有利形势建造都城,尤其是隋唐长安城所利用的水源,主要来自秦岭山脉和地下潜水层。关中平原的天然降雨具有夏秋多于冬春季节的特点,山区降雨也多于平川台塬,年降雨量的年际变化也很明显,冬春降雨少会出现干旱现象,夏秋降雨多也会形成洪涝灾害。尽管如此,限于人口总量和城市性质,在1949年以前的长安或西安,有过饮用水水质不理想的记录,还没有出现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西安出现“水问题”应该说是从1949年开始的⑧。当时从政治上考虑,政府要把西安从剥削阶级的消费性城市转化为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生产性城市,1953年制定并经国家正式批准开始实施的《西安市1953-1972年城市总体规划》、《东西郊详细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等,目标是把西安建设成为“以轻型的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国家工业基地之一”。经过这样的规划和坚持不懈的发展,到1978年西安建城区面积达到131平方公里,城区和郊县总人口从1949年的227.33万增长到498.1万,至2000年其发展速度更为惊人,市区面积达到1964平方公里,人口达688万。与此相对应,从50年代开始出现的自来水供需矛盾,一方面是城市需水量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就是尽力扩大生产,挖掘潜力予以满足,呈现的是旺盛的供需指标不断突破原有规模的趋势,而解决水源的主要方式就是超采地下水一条途径。到80年代,西安城市生产和生活出现严重的“水荒”,超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导致大范围沉降区和城市地裂缝的出现,成为当时最棘手的市政问题。1996年开始的黑河引水工程为西安市区输水,通过工程手段引调客水进入西安,成为改善和及时解决西安供水不足问题的主要方式。但是近十年来,西安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经济新区不断建立,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安市常住人口进入新高(846.78万),这意味着经济发展上了高速路,新一轮供水形势将更为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