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玉麒(1963- ),男,江苏省张家港人,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2374M),主要从事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luyuqi@263.net,南京 210046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无论如何,科学化应是人文地理学的基调,是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基本选择和必由之路。无论是学科属性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人文地理学科学化不仅不是一个被动的目标而应该成为我们的主动追求。其基本目标有2个:一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发现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构建中心地等级体系演化模型,以及从类型学和发生学2个角度梳理不同空间结构模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等;二是构建一套相对成型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区域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并进一步分解为点状、线状和面状3大要素,寻找处理这3大要素各自及相互之间内在空间耦合的表达技术,成为本文展开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其中,可达性分析技术的拓展、计量经济模型与空间分析技术的融合、综合性时空谱系空间分析方法体系的构建、依赖于空间概念拓展的新的空间分析技术的出现等,则是未来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的重要领域。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融合资源环境基础、基于发生学视角的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等。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3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1-08-11

      30年前,作为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的首任主任,李旭旦先生提出了“复兴人文地理”的口号[1]。30年来,中国的人文地理学无论是在基础理论、技术方法,还是在各类应用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30年,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向何处去?这当然会有不同的思考,如人本化、再人文化、社会化、微观化等。但无论如何,人文地理学科学化,是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基本选择和必由之路。

      1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对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学术界有过非常热烈的讨论,其中对于“科学化”的讨论则最为热烈。有人认为人文地理学科学化是一种不正确的提法,甚至有人非常激烈地用“被科学化”来表述。但个人认为,人文地理学科学化不仅不是一个被动目标,即“被科学化”,而且应该成为一个主动追求的目标。依据是:

      (1)地理学整体性的自然科学属性。人文地理学由于更多地关注经济社会现象,从而与自然地理学有很大的不同,但应该指出,这仅是这2个部门分支学科的相同中的相异,仅仅是大同小异。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过于强调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点,曾是割裂地理学整体性的重要缘由。李旭旦等老一辈人文地理学家当初在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同时,其实还基于当时的现实背景,特别强调了地理学的统一性,强调统一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的建设[2]。显然,如果将地理学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学科属性还是现实需求,无疑都应该选择自然科学而不是社会科学。

      (2)规划应用不是排斥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理由。任务带学科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的出现,为人文地理学参与其中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在这一过程中,确实需要针对各种具体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需要良好的经济社会方面的素养,似乎不需要科学化的人文地理学作为支撑。但这完全是认识上的误区。换个角度看,正是由于目前人文地理学理论储备相对不足,技术方法相对落后,才使得人文地理学虽然广泛参与各种规划应用项目,但真正取得有分量的成果并不多见。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吴传均院士就提出了加强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倡议,后继的陆大道院士则以点—轴系统理论[3-4]的提出而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一倡议。显然,强化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本就是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基本要求或基本含义。

      从其内涵看,虽然学术界尚未有人对人文地理学科学化下过专门定义[5],但都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此作过深入剖析。例如,宋长青、冷疏影曾从方法论角度对此问题作了精辟评析:“数据采集、方法论建设已成为地理学研究中关键环节,方法论特征最能体现学科特征和性质。在分析方法上,人文地理学逐渐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进入到定量分析阶段。开始加强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加强空间分析方法、加强模型分析方法的研究。这些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通行的方法。通过自然科学方法的引入和建设,逐渐提高了人文地理学的量化水平。从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地方”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人文地理学体现出强烈的自然科学色彩,人文地理学数据采集方式又具有强烈的社会科学特色”[6-7]。

      因此,所谓人文地理学科学化,是指社会经济这样的文科式或社会科学式的研究对象需要理科式或自然科学式的学科思维、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撑。具体而言,至少应当具有以下2个基本约束条件:①需要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强化过程分析和规律探索;②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实验方法。

      2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

      科学化无疑是一个动态概念、进程概念,但“化”成什么样子,总是需要一个基本明确的目标设置,因此,科学化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目标概念。那么,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基于以往的研究过程与体会,本文拟提出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2大总体目标。

      2.1 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

      基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属性的界定,不难得出结论,即地理学的理论都应该是空间结构理论。这包括2层含义:一是没有空间概念,不能用地图表达的理论都不是地理学理论;二是地理学的理论可以由非地理学者提出,古典区位论中的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都不是地理学者;亚欧大陆演化图式、欧美空间结构转换模式等的提出者[8-9],也不是地理学者。

      而从发展现状看,目前虽然有不少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如核心边缘结构理论、海港空间结构理论、点轴系统理论、双核结构理论等[10-11],但显得零散,相互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至今没有梳理清楚。更主要的是,人文地理界一直认为中心地学说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石,但是没有研究上述这些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与中心地学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因此,构建相对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就成为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核心任务。本文认为,这一任务具体可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