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网点空间布局和区域因素影响证券公司效率的机理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建欢(1974- ),男,湖南邵阳人,博士,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地理等方面研究,E-mail:myhotpot@163.com;王良健,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 410079)。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研究因特网普及环境中的证券营业部空间布局等因素,以及影响证券公司投入产出效率的机理。逻辑分析各类因素综合影响公司效率的机理并提出理论假说,基于模型分析,构造一类新指标将区域因素和竞争因素整合到企业层面,利用2006~2008年横截面数据,运用DEA方法和Tobit模型实证考察各类因素与证券公司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因特网、区域变量和网点空间布局对公司效率均具有显著影响,竞争区域可能比竞争结构更重要,网点规模相对较高的公司效率反而较低。前述影响机理的显著存在性及其特征不但暗示着因特网普及的环境中证券公司仍需考虑网点选址和布局问题,还可为营业部的选址和空间布局策略、证券公司空间布局竞争力的评价和投资选择等问题提供策略启示。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字号:

      1 引言

      传统的选址理论认为,由于区域差异、距离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网点空间布局对企业的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但“因特网的兴起和普及会否导致网点空间布局不再重要”这一新的现实问题,学术界尚未给出明确答案。本世纪以来中国因特网高速发展,近十年中国网民数从2650万增加到4.1亿,年均增长超过30%。因特网的出现和普及使许多金融机构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许多业务,不再仅因交通等问题而选择附近的营业网点,包括交通等在内的区域因素对机构网点设置的影响可能会减弱,一些人甚至预言因特网会取代传统的营业网点。然而,近十余年来银行的网点数量逐渐增加。2002年至2009年,虽然中国证券公司数量从146个降低到106个,但营业部数量约从2880个增加至3330个。类似地,从1994年到2004年,虽然美国的银行机构数量因并购而从13000个减少到9000个。但是同期营业网点数量增加了12%,超过90000个[1]。这一总体趋势向有关部门和研究者提出了若干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一,在因特网时代,营业部选址是否仍然重要?其二,区域因素、营业部布局等对公司绩效是否有显著影响?其影响机理如何?其三,根据前述影响机理,新建营业部如何进行城市选址,或者如何对现有营业部布局进行调整?

      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近年来严格区分证券营业部和银行营业部并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见,英文“bank branch”含义包括这两者,研究银行分支机构的文献也会同时观察存贷款业务和经纪业务[2]。并且,受中国国情影响,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具有一些特殊性,在运行特点和功能等方面与一般商业银行高度相似,投资者需要与当地证券营业部保持便利和紧密的联系,因此证券营业部的选址和布局在中国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目前中国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微观层面的金融网点布局[3]、因特网与产业时空布局[4]等问题逐渐受到了关注,但尚未发现有文献同时考虑因特网与金融网点布局并进行实证研究。国外有关银行及其营业部选址和布局的文献相对较为丰富,可为研究中国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的选址布局问题提供参考。

      随着因特网的兴起和其他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在线交易业务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因特网和传统经营方式如何共同影响金融机构的绩效,特别是因特网与传统的营业部之间的互补或替代关系。到目前为止,基于数量化分析和实证研究因特网与银行绩效关系的文献尚不丰富[5],因此关于因特网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人们仍知之不多[2]。一些文献利用不同国家的样本从不同角度研究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因特网普及对银行绩效具有积极作用[2,5~7]。不过因特网的作用是有限的,一些文献指出“因特网将消除距离影响”的预言在银行业并不成立[8]。多数研究者认为因特网在银行业中扮演补充性而非替代性角色[2,5,9]。

      因特网只是众多影响银行绩效的因素之一。关于银行及其营业网点的绩效与相关影响因素的文献比较丰富,涉及的问题和领域也十分广泛。其中研究空间因素与银行及其营业网点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献主要有两类,由于营业网点选址目的是获得更好的绩效,所以这两类文献联系紧密。第一类侧重于研究银行网点选址和分布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因素,因为选址好坏对于银行网点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这类文献力求用模型分析为金融机构的选址提供方法支持[10,11],近年来许多文献基于不同国家的数据,利用GIS方法和空间交互作用模型以及计量模型、实证研究银行分支网络的选址布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2~14]。另一类则侧重于分析银行的绩效与空间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力图找出影响银行绩效的关键因素以更好地选址。相对而言,第二类文献更为丰富,研究涉及的问题也更广泛。如银行绩效与行业竞争结构和市场特征乃至人口统计等因素的关系[11];垄断竞争环境中的银行选址战略及银行网点布局的市场影响[15];银行分支机构的特征和位置等对成本效率的冲击[16],等等。还有一些研究者把重点转向了银行分支机构的网络布局对银行的绩效影响,而不是经济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发现网点数量的增加可能带来规模效应[17~19]。

      尽管现有关于银行与空间因素的研究文献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13],但现有文献对于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对营业部绩效的影响考虑得并不充分,更未综合考虑因特网、网点空间布局、区域因素和竞争结构以及银行本身特征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因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经验研究中缺失其中一些重要变量会导致对其他因素作用的错误估计。

      本文试图综合上述成果,按照“逻辑分析—假说与模型—实证检验—研究结论”的思路,构建模型分析和检验因特网、区域特征和网点空间布局等因素与证券公司投入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量化研究其中影响机理。

      2 机理分析、研究假说与理论模型

      2.1 机理分析和研究假说

      (1)没有因特网时的影响机理

      显然,客户特征和结构对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的经营效率具有关键性影响。中国证券投资者的特征和证券业所处的环境使得营业部的客户主要是当地客户。①制度安排。根据有关规定,投资者可以到任何城市的营业部开设证券账户,但投资者本人必须到拟开户营业部的现场办理开户事宜,并且在开通一些新业务(如创业板投资)时也往往需要本人到现场办理,因此投资者到异地开户将承担额外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如果该成本不能得到补偿,投资者不会选择异地开户。②安全性约束。证券投资等业务涉及投资者的巨大财富,投资者会非常谨慎地选择营业部开设账户,选择居住地附近的营业部更有利于投资者监控资金安全。③成本约束。投资者开户后仍可能需要办理一些业务,例如现场交易、开通新业务、资金转账等,若在异地营业部开户,之后投资者将支付更多的交通成本和转账成本① 以及时间成本。④投资习惯和便利因素。中国的证券投资者中99%为个人投资者,且大部分为股票投资者②。中国投资者有聚集到营业部以获取和交流信息的习惯,其中许多投资者是退休人员,到其居住地附近的营业部显然将更为方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