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水泉石窟位于偃师市南寇店乡水泉村,窟门南侧上方的摩崖碑刻含有洛阳一带造龛像记一通。温玉成①、张总②、刘景龙、赵会军③、贺玉萍④ 等先生都对此碑记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贺玉萍先生提出,位于水泉石窟外南侧崖壁上方的摩崖碑记,是唯一记载北魏洛阳地区造像情况的碑记,内容丰富,堪称“洛阳造像记”。这些记载从侧面反映出北魏洛阳地区佛教造像种类繁多,佛教发展空前繁盛的史实,对我们全面了解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证据⑤。贺先生又认为此碑记的记载比《水经注》和《魏书》都要早,它不仅完整地记录了北魏洛阳地区石窟分布情况,也留下了有关当时洛阳至荆州南阳一带山川名称与位置的资料,为郦学研究、北魏地记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⑥。这些看法应该说是十分中肯和正确的。在此更应注意的是,碑记中有多处残泐漫漶,经贺先生校勘后增补了一些文字,其中有很多属于古代地名。笔者在仔细阅读碑记内容之后,在贺先生所录新文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地理文献记载,再对碑记中所载古代地名及与之相关的造像分布情况做一系统考察,不当之处,敬希批评指教。 一、大狂水与当阶城地望 按贺先生所录新文,水泉石窟摩崖碑记内容大致如下: 洛州阿育王寺造铜像三区各长三尺金度色并佛
辇造石窟一区中置一万佛造一千五百龙华像一区」□州钵侯山西北大狂水南十三里造五千佛堂一区当皆城东北四里造一千五百龙华像一区」梁州项城东北三里造万佛三区浮图一区延酥堆上千佛天宫一区」新城山伊水西小水南等二里造千佛天宫一区小水北二
在黑山中造五百华胜佛一区」郏州山西□头五里田侯谷中造一千五百龙华像陆浑川长城西小水北谷(应为“各”)一里造千佛天宫一区」造一千五百龙华像一区七里涧造一千五百龙华像一区造十六王子行像十六区五县内」合大小像三万八千一十六区佛经一千卷⑦。 经校勘后,贺先生确认了碑记中的地名有□州钵侯山、梁州项城、新城山伊水西、郏州山西□头等四处。原碑虽有漫漶残泐,但其中大狂水、小水、当阶城、陆浑川、长城西等地名却十分清晰,没有异议,而正确释读上述地名对于我们探知北魏洛阳地区石窟分布状况有重要价值。 碑记中提到大狂水一次: 大狂水南十三里造五千佛堂一区,当皆城东北四里造一千五百龙华像一区。 碑记中的大狂水、当阶(皆)城均见于《水经注》卷十五:“伊水又北,迳当阶城西,大狂水入焉。水东出阳城县之大
山……狂水又西。迳纶氏县故城南……水北出倚薄之山,南迳黄城西,又南迳纶氏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狂水。狂水又西,八风溪水注之。水北出八风山,南流,迳纶氏县故城西,西南流,入于狂水。狂水又西得三交水口……狂水又西迳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南流迳武林亭东北,又屈迳其亭南,其水又西南迳湮阳亭东,盖籍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入于狂。狂水又西,迳湮阳城南,又西,迳当阶城南,而西流注于伊。”⑧ 据此可知大狂水源出阳城大
山,向西流经纶县故城南、湮阳城南后,再向西流,迳当阶城后注入伊水。其间大狂水又接纳了自北而南流来的倚薄山水、八风溪水、三交水和湮水四条支流。大狂水的四条支流均在湮阳城以东,碑记中的当阶城则位于湮阳城以西,在大狂水入伊水不远之处。这为我们确定碑记中大狂水、当阶城的位置提供了重要坐标。 大狂水即今天的白洚(又作降)河,其河道犹存。《伊川县志》载,《水经注》称白洚河为大狂水。《孟子·滕文公(下)》载:“水逆行为洚。洚水者,洪水也。”该河源自登封县黄龙洞山,自东向西,从颍阳乡张门村入伊川境,经半坡、江左、白沙、水寨四乡,于水寨乡姬磨村西南入伊河,干流全长48公里⑨。碑记中说:“大狂水南十三里造五千佛堂一区。”白洚河河道流向虽多有曲折,但在今刘窑水库以东作东北——西南流向,此段河道只有东、西而无南、北概念,因此碑记中所说的造像必不会在此区域内。白洚河自刘窑水库以西至入伊河段,河道呈东西走向,故始有南、北概念。因此,上述造像应在此段河道以南十三里处。伊水以东,大狂水以南十三里的地理范围并非十分广大,约包括今伊川县白元乡与汝阳县北部的内埠乡一带。伊川县南酒后乡的吕寨村也离碑记中所说大狂水南十三里不远。此处的吕寨石窟位于东山半腰,为北魏时造,有三个洞穴,内凿数百尊大小不等的石像,十分精美,或许即是碑记所说之处,可暂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