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金玉,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成都 610065)。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东周时期,战争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战争方式多种多样,对林木、水源、城池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战争对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是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周时期各国为了备战,很多防御性的军事设施以及制造兵器储备军粮等,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间接性的破坏,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因为生态环境和战争,都是事关人类存亡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借鉴古代的教训,既要保护生态环境,更要反对战争。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5—0180—04

      东周时期频繁发生的战争不仅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这也是长期以来众多学者重点探讨的问题。然而对于战争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却论者甚少,几年前曾有学者指出:“直到今天,战争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却很少为人所关注,而事实上战争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是存在并长期延续的。”① 然而至今依然乏人问津。东周时期是我国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时期,导致变化的众多原因中,战争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探讨这个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切认识到战争对当时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还能使我们意识到当代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更希望能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全面推进古代生态环境史的研究,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东周时期战争的特点

      1.战争十分频繁。东周时期,周天子失势,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发生战争。战争频率之高,历史罕见,据不完全统计,从平王东迁到秦统一的500多年,见于史载的战争就有700多次,其中春秋483次,“据鲁史《春秋》的记载——仅仅记在鲁史的列国间的军事行动,凡四百八十三次”②。战国时期则为230次③。频繁发生的战争,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很难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只能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2.兵种越来越多。随着战争的需要,东周时期的兵种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一时期的兵种,除了原来的车兵与舟军,还出现了步兵和骑兵,并逐渐成为主要的作战兵种。车兵是我国最古老的兵种,它“起源于夏代,流行于商周,春秋时达到鼎盛”④。春秋时期,中原各国作战以车战为主,南方诸国则以舟军为重要兵种。《越绝书》记载吴、越等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对此,《左传》有较多记载,如襄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伐吴”。昭公二十四年“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而步兵则是山区国家和南方诸国主要的兵种,以步兵作为独立的作战部队开始于春秋后期,到了战国时期,步兵成为主要的作战兵种。骑兵在春秋时也开始出现,主要是受草原民族的影响而建立,最初与兵车混编,后来发展成为单独的部队,主要是配合步兵作战。兵种的增加,使战争的范围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广。

      3.规模越来越大。整个东周时期,战争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杨宽先生研究,春秋初期,各大国军队人数还较少,如晋国有两万多人,齐国有三万多人,楚国为一万八千人,而到了春秋后期,晋国军队人数已达15万,楚国军队人数也超过10万以上。⑤ 春秋初期,交战时参战军队数量最多时也才超过10万人,规模也相对较小。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人数剧增,7个强国的军队数量则从30万到100万不等,《战国策》等史籍对战国各国的军队规模都有记载:秦国有带甲(或作奋击)百万,车千乘,骑万匹;魏国有带甲30万或36万,防守边疆和辎重部队10万;赵国有带甲数10万,车千乘,骑万匹;韩国兵卒近30万;齐国:有带甲数十万;楚国有带甲(或作持戟)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燕国有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有如此众多的军队,战争规模自然也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了春秋时期,如《史记·秦本纪》说:“白起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长平之战,“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于万尽杀之”。《楚世家》也说:“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战国策·燕策三》则记载燕国攻打赵国“以四十万攻鄗”,“以二十万攻代”,一次就能出兵60万,战争的规模必定很大。

      4.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西周时期的战争,时间都不太长,周武王灭商的战役,仅仅用了一天,对此,《韩非子·初见秦》做了记载:“战一日破纣之国。”意思是这场灭商战争仅用了一天就结束了。春秋时期较大的战役如城濮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也都是在一两天之内就分出了胜负。但是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军队数量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及守城能力的提高,战争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战国策·赵策二》记赵奢语曰:“(七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战国策·赵策三》记载“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两场战争都是打了五年。《战国策·秦策一》曰:“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吕氏春秋·不屈》篇载魏惠王“围邯郸三年而弗能取”,《应言》篇载“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一场战争,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持续时间大大超过了前代。持久的战争,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东周时期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

      在古代战争中,作战的双方或者是由于战争手段的运用,或者是出于战略的考虑,都不可避免地要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从而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砍伐、焚烧林木等生态资源。树木在古代是制作兵器、战车等作战器械的常用物质,因此,战争中双方或是为了补充装备,或是为了减少对手可资利用的资源,都会尽力夺取或者毁坏树木,使林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文献对此有大量记载,尤其以《左传》所记最多: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意思是晋侯命令士兵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充实军备;襄公九年,冬十月“诸侯伐郑……杞人、郳人从赵武、魏绛斩行栗”;襄公十八年,“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门之萩……己亥,焚雍门及西郭、南郭。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壬寅,焚东郭、北郭”。晋国军队在战争中把秦周的蔌木都砍伐殆尽,接着把申池旁边的竹子树木都焚烧干净,还把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也都纵火烧毁;襄公二十五年,“陈侯会楚子伐郑,当陈隧者,井堙(塞)木刊(除)。郑人怨之”。在讨伐郑国的战役中,陈、楚军队再次对郑国的树木进行大肆砍伐,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郑国人民的愤恨。同样的记载还见于《战国策·齐策五》:“(赵)袭魏之河北,烧棘蒲。”在赵攻魏的战争中,大量野生的植物被焚烧,《魏策三》:“秦十攻魏,五入国中……林木伐。”秦国十次攻打魏国,魏国的林木被砍伐殆尽,《墨子》也记载了当时战争对林木等的破坏:《非攻下》篇:“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天志下》篇:“攻罚无罪之国,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说的都是战争中为了打击敌国,将其庄稼、树木一砍而光。《淮南子·泰族训》也记载说:“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吴楚战争中,楚国的粟也遭到焚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