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即对福利和福祉的追求。与福利不同,福祉是一个与人的生活状态和主观感知、情感等密切相关的概念,关注的中心是人的良好生活状态。当前,随着生存性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过渡,非物质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非物质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之相伴随的是福利的内涵逐渐拓展到福祉。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福利地理学研究范式是福利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构建的产物,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方面的福利,已难以适应福利向福祉的概念和方法论转向及发展观的演进,也不足以为福祉研究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制约了福祉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的深入和系统探究。换言之,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如何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增进人们的物质福祉和非物质福祉,提高人们的客观福祉和主观福祉,这对传统的福祉研究提出了挑战,也为探索从福利地理学转向福祉地理学研究范式提供了契机。为此,本文将基于福利向福祉的跨越,探究从福利地理学到福祉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向,既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和价值观,又从理论上拓宽了福利地理学研究范式,重建了福祉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哲学基础和方法体系。 1 福利和福祉的辨析与界定 1.1 福利和福祉辨析 福利和福祉是一对复杂的“孪生”概念,以至于在现有研究中对福利、福祉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难解难分”。在实际研究中,“welfare”多被译为福利,“well-being”多被译为福祉,很多研究将福利和福祉视为两个基本等同的概念。笔者认为:福利和福祉两个概念共性大于差异,但有两点细微区别:其一,福利(welfare)的含义主要是幸福、身心康乐和繁荣,而福祉(well-being)更侧重于定义一种状态,一种健康、幸福或好的、健康的、满足的生活状态,福祉(well-being)更有“存在意义”或“状态”的含义;其二,福利的接近于物质福祉和客观福祉,而福祉范围较广,既包含物质福祉,也包含非物质福祉。既有客观福祉,也有主观福祉。从词义考察可以看出福利和福祉的这两点区别,在《剑桥国际英语词典》中,“well-being”被解释为“the state of felling healthy and happy”,指“感到健康和幸福的状态”;“welfare”被解释为“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happiness.especially of a person”,尤指“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在《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中,“well-being”被解释为“a state of being well,healthy,contented etc.”,指“一种好的、健康的、满足的存在状态”;“welfare”被解释为“well-being,happiness,health and prosperity”,指“个人或组织的福祉、健康和繁荣”。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和语境不同,福利或福祉概念的含义也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和国别差异。以作者之见中国的福祉概念和西方的福祉概念(well-being)有区别,而且福和祉也有区别。根据张舜徽[1]《说文解字约注》:“祉,福也,从示止声。徐锴曰:祉之言止也,福所止不移也。”可知,“祉”是“福”流过来存储下的一种状态,福和祉类似于经济学上的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的关系。 1.2 福祉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福祉是一种人的生存状态,而且是一种良好的或满足的存在状态。本文从散落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将福祉概念的内涵概括为: 1.2.1 福祉概念的中心是良好的生活状态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福祉理解为好生活(well-living)或良好的生活状态,认为福祉不仅仅是幸福感,因为人类的存在较之感到幸福、快乐或疼痛而言,还有更多的特殊性质。Des Gasper指出,福祉是用于评价一个人的情况和生活存在的状态,是一种聚焦于人的“存在”的评估。他同时强调,存在是福祉的先决条件和中心组份,福祉的分类要通过某种方式不仅要反映出生命的质,也要反映生命的量[2]。可见,福祉概念的中心是良好的生活状态,研究福祉不能把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隔离,完整意义上的生活状态实质是生活存在、生活意义和生活目的的统一。 1.2.2 福祉是多元的伞状概念[2] Des Gasper考虑到福祉的许多方面指出,把福祉当作一把伞的概念要比把它当作单一主题更好一些。感觉、思想、生活与死亡,以及更多的内容构成了存在,所以福祉具有多元内涵。相对而言,多元伞状概念是对福祉概念的正确理解,因为任何单一指标或一元含义想表述福祉都是片面的,都是对福祉概念的不完善的、不准确的定义。将福祉视为快乐、幸福感、满足感等的一元内涵的福祉理解最明显的不足是不能反映生活的多种内容,反映生活状态的范畴较少。 1.2.3 福祉概念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 福祉有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3]。Naomi Bailin Wish[4]认为,福祉不仅有客观的维度,而且有主观的维度,心理学和人口学两种方法要结合起来,即以主观测度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政治学家与以客观测度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应该展开积极的合作,才能达到福祉主、客观维度的统一。 1.2.4 福祉是流量和存量的统一 Krishna Mazumdar[3]对福祉流量和存量的理解认为,福祉存量类似于商品或收入存量概念,一定时间的福祉存量是过去商品和服务用于满足人的需求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福祉存量是一些关系过去相互作用历史的反映,这些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出每个关系满足程度,满足是一种存量,而福祉流量是一种由一些专门事件相互作用和活动引起的瞬间情感状态,福祉是过去经历的累积性产出和即时经历的瞬间反映[5]。据前文对福祉的训诂解释,“福”是一种流量,而“祉”则为一种存量,也说明了福祉是流量和存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