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1908-1909年俄国第一次“内阁危机”

作 者:
吴贺 

作者简介:
吴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助理研究员,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学海

内容提要:

《十月宣言》颁布后,俄国面临着如何实现自上而下向现代政治制度和平转型的难题,而在新体制下形成的不同政治力量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各不相同,引发了一场涉及沙皇、大贵族、政府与杜马权力斗争的“内阁危机”,以致“强力人物”斯托雷平濒临被解职的困境。这次危机展现出在改革问题上俄国的两派政治力量之间难以调和的对立,结果使俄国以君主立宪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2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农奴制为标志,俄国迎来了它“大变革”的时代。从此,俄国民众要求改革的呼声就从未停止过,他们最终以1905年革命的鲜血换来了《十月宣言》所指向的君主立宪制的发展道路,并使得强力人物斯托雷平成为了这个转型时代的主导者。①然而,如何在新的体制下有效展开政府工作,如何维护革命成果、保全代议制度,对缺乏民主传统的俄国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课题。

      新体制下政治力量的重新聚集

      面对俄国社会不断高涨的革命浪潮,俄国保守的王公大臣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以维特为首的一部分贵族官僚主张向人民让步,主动通过改革向立宪制度过渡,而另一部分以杜尔诺沃为代表的极端保守势力则支持继续维护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沙皇尼古拉二世最终选择遵从维特以及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等人的建议颁布了《十月宣言》。在这份简明文件中,沙皇保证给予俄国公民自由,宣布国家杜马具有批准或者否决法律议案的真正立法职能,并承诺将在俄国进一步扩展新秩序。紧接着,沙皇修改了布里根杜马选举条例,扩大了选民范围,确立了普选原则。1906年4月,政府公布《根本法》,规定了新的政治体制运作框架,杜马获得了重要的立法权以及行政监督和财政预算权。而大地主和大贵族占据多数席位的国务会议则成为了立法“上院”,享有与杜马同等的权力和特权,成为杜马的制衡机构。这一切标志着俄国将准备通过改革向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发展。

      与此同时,沙皇仍为自己保留了巨大的权力,比如任何法律没有获得国务会议和杜马的赞同都不能成立,但不经沙皇的批准不能生效。在杜马休会期间,如特殊需要,在不改变《根本法》、国务会议及杜马章程、杜马选举条例的前提下,内阁会议可将法案直接提交给沙皇批准生效(但如果该项法律在杜马复会后两个月内未向杜马提交或者被国务会议、杜马任一方否决,则停止生效)。《根本法》的动议权也只属于沙皇。外交、军事领域更是沙皇专属权限的“禁区”。此外,沙皇还具有赦免权、最高行政管理权、对不超过半数的国务会议委员的任命权等大权。可见,皇权仍是俄国权力的重心。

      虽然杜马的立法权必须依靠国务会议以及沙皇共同实现,其他权力也被诸多限制,但它和国务会议的存在毕竟历史性地打开了俄国沙皇“无限”权力的一个突破口,而且它和国务会议都能够凭借自身的监督与预算权对政府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如此一来,沙皇、国务会议、杜马以及政府各部就相互产生了一定的制衡性。

      《十月宣言》的颁布成功地分化了革命队伍,更多的人倾向于进入杜马从事合法斗争。通过选举,杜马迅速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派别,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有立宪民主党、劳动派、十月党、进步党、“黑帮”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社会革命党和劳动派这些革命政党属于杜马的左派,主张都比较激进,是彻底的反对派,基本上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但只有劳动派在前两届杜马中获得过较多的席位,取得过较大影响。立宪民主党、十月党和进步党都是自由主义政党,大多属于杜马的中派。在前两届杜马中,立宪民主党的影响最大,其核心力量是社会著名知识分子,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拥护理想化的欧洲发展模式,要求成立制宪会议,希望俄国走上更为民主化的道路。立宪民主党与左派一致,也反对《根本法》。因此,立宪民主党在杜马中的立场较为偏左,到第三届杜马时已经成为杜马的左派政党。自由派的右翼政党十月党是从立宪民主党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党派,他们与后来成立的进步党主要代表的都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十月党支持《十月宣言》所指向的宪政原则,也拥护强有力的君主权力,这种亲政府的态度使得十月党最终在第三届杜马中占据了领导地位。极右分子、温和右翼分子以及民族主义者(后两者最终合并)构成了杜马的右翼,他们主要由极端君主主义者构成,俗称“黑帮”,比如俄罗斯人民联盟等组织,基本上代表了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利益。右翼自第三届杜马开始也取得了较多的席位和较大影响力。

      立宪民主党领导刚刚建立起来的杜马迫不及待地表达出了反对《根本法》的立场,如修改选举法、废除国务会议、建立对人民代表机关负责的责任内阁等,并且提出了强制征用私人土地以满足农民要求的法案。这些要求遭到了政府的全盘否定。事实上,政府根本没有做好与杜马合作的准备。于是杜马通过决议,表示完全不信任政府,并要求政府辞职,组建杜马信任的内阁。杜马的强硬姿态曾一度令保守势力企图寻求妥协,甚至有一段时间在政府中主张建立杜马内阁的一派占上风。为此,在沙皇的授权下外交大臣伊兹沃利斯基以及内务大臣斯托雷平都曾与立宪民主党的领袖秘密交涉,试图建立由立宪民主党、自由派右翼政党十月党和官僚组成的联合内阁。然而立宪民主党人拒绝妥协,坚决要求建立清一色的立宪民主党内阁。②最终协议无法达成,第一届杜马被解散,戈雷米金内阁也随之解体,唯一留任的内务大臣斯托雷平则代替戈雷米金成为内阁总理。

      斯托雷平虽然是君主主义者,但却是务实的改革派。他上台后,先发制人,说服沙皇利用特权于两院休会期间颁布施行政府的土地改革方案,否定了第一届杜马提出的土地分配原则。此外,他还准备好了一整套详细的改革计划。斯托雷平意图对第二届杜马采取两手政策。一边寻求与杜马的合作,一上任就会见李沃夫和希波夫等著名社会活动家,邀请他们进入政府;一边对杜马施加压力,在杜马开幕前曾对美国记者声称“不进行工作我们就把它解散”。③斯托雷平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他曾劝阻沙皇在第二届杜马召开前修改选举法,并向沙皇承诺以其他手段影响选举结果。④但出乎政府预料的是,由于革命派政党改变抵制杜马的策略,参与选举,第二届杜马的左派力量和右派力量都得到了加强,这令杜马常常自己人就打得不可开交。即使立宪民主党改变激进策略提出“保全杜马”的口号,并试图令自己与十月党的政策靠近以重新获得杜马权力中心的地位,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杜马各党派仍无法形成多数意见。尤其是在土地这个中心问题上,杜马既不认可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方案,也拿不出自己商定的解决办法。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杜马还是没能通过任何土地纲领。有了上次解散杜马的经验,正准备出台新选举法的沙皇连带整个俄国上层社会都对这届杜马失去了耐心。1907年4月16日的“祖拉波夫事件”让沙皇及其保守势力找到了公开对付杜马的口实。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祖拉波夫谴责俄国军队只适合对内讨伐,而在“东方始终都是失败”。⑤这一践入禁区的“侮辱性”言论令杜马彻底陷入被动局面,遭到了保守势力凶狠的报复。尽管斯托雷平本人并不情愿,但还是迫于压力,以国家罪逮捕37名人民代表并解散杜马,而早已开始酝酿的新的选举法也于6月3日被沙皇颁布实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