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罗马帝国的葬式及其变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中泽,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广东 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罗马人最初流行的土葬,与古人入土为安的观念有关;随后由于战争的影响,火葬在罗马人当中盛行起来。公元1世纪后期达于鼎盛的火葬,既是罗马奴隶制繁荣的产物,也是希腊灵肉二元论思想影响的结果。从3世纪开始,土葬又重新成为罗马帝国主要流行的葬式,这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变更所造成的。在当时,土葬是一种比火葬要便宜得多的葬式,3世纪的社会经济危机既造成了较高的死亡率,又导致了生活的普遍贫困化,因此,大部分人选择用土葬方式埋葬自己的亲人。异教民众当中土葬方式的推行,与基督徒的土葬传统不谋而合,这对于基督教在帝国内的传播是一个有利的契机。基督教的土葬在外表形式上继承自犹太教,但其思想内容却渊源于肉体复活论。这种理论既造就了一种中庸和自然主义的死亡观,也促成了一种简朴和实用的葬俗。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1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2-0109-11

      有关罗马帝国时代的葬式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具有代表性的专论,主要有鲁士的《古代基督徒的死亡与埋葬》、[1]诺克的《罗马帝国中的火化与埋葬》[2]以及汤因比的《罗马世界中的死亡与埋葬》[3]等。这些论著的作者,利用了较为翔实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对帝国时代不同时段所流行的葬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不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般葬俗现象的描述上,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如隐藏于葬式背后的具体的经济因素等,则多采取回避的态度。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原则,着力于调查罗马帝国葬式演变的轨迹和特点,并力求证明,帝国时代从火葬向土葬的发展,主要是罗马社会经济危机的结果;而某些外来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影响,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定的葬式是特定死亡观的体现;然而,葬俗趋势的最终决定因素仍然是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

      一、公元1世纪的火葬与希腊思想的影响

      罗马人最初采用的是土葬还是火葬?这是一个暂时找不到满意答案的问题。属于公元前8—前6世纪的一个题为《罗马旷野中的墓地》(The Sepulcretum in the Roman Forum)的文献,既提到火葬,也提到土葬。[4]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也规定:“如果一个人的牙齿镶有金子,(在他死时)把他与金牙一起埋葬或火化,均不违法。”[5]这表明,至少在公元前8—前5世纪间,土葬和火葬是同时流行的,而且均受到习俗和法律的认可;但是我们不知道两种葬式中以哪一种占优势。后来的一些罗马作家从人性的自然倾向出发,推论出土葬是更为古老的方式。西赛罗说:“据我看来,按色诺芬的说法,最古老的埋葬方式是居鲁士所使用过的方式。因为尸体被归还给尘土,死者被置于安息状态,就像儿子的身体被母亲的被盖盖上那样。这也是我们的国王努马被埋葬的传统……”大普林尼也认为,罗马人当中最古老的葬式不是火葬,而是土葬;火葬只是在后来出现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时才被采用的。[6]据此,汤因比推测说,在这个早期阶段里,总体而言,土葬多于火葬。[7]

      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随着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的增多,葬俗情况变得日益明朗。根据汤因比的考证,公元前4—前2世纪间,火葬比土葬更为流行;不过各地发展不平衡,大体而言,火葬主要流行于中部和北部地区,土葬主要流行于南方和西部沿海地区。[8]这时罗马人的葬式的确伴随着他们对外战争的进展而发生变化。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开始,罗马人用了整整两个世纪的时间进行统一意大利的战争。意大利一统一,他们又把战争矛头指向了地中海的其他地区,连续发动了布匿战争、西班牙战争、叙利亚战争和马其顿战争等。旷日持久的战争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员的大量死亡,这就为葬式的改变提出了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罗马人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一样,通常把死者埋葬在自己祖先的墓地里。在和平的情况下,一个客死异国他乡的人,只要条件允许,就要被运回其祖国和故乡来埋葬。可是在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大规模外地作战的情况下,要把阵亡者的尸体如数、完整地运回故土去埋葬肯定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就地处理。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其一是就地掩埋;其二是就地火化,并捡回骨灰,待休战后带回故土安葬。就便利程度而言,第一种方式本来是更加可行的,可是它显然有违罗马人的信仰和习俗,因而遭到弃绝。罗马人最终采用了第二种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久而久之,便被罗马的世俗社会所接受。因此,大普林尼把罗马人中火葬的盛行归之于战争的影响,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由于证据的缺乏,我们无从得知公元前1世纪、尤其是该世纪前中期葬式的详情。在进入公元1世纪后,情况又明朗了起来。汤因比告诉我们,1—2世纪时,不仅在罗马和意大利,而且在整个帝国的范围内,火葬成了最为通常的葬式。[9]而根据琼斯的调查,在罗马及各主要行省,采用火葬的比率变化情况是:公元前25年至公元37年为86%;公元41—96年为95%;公元98—180年为90%。[10]这表明,公元1世纪后期是整个帝国范围内火葬发展的一个顶峰,在这一时期内。采用土葬的已经为数极少。这一趋势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塔西佗的证实,他在叙述尼禄妻子波培娅之死时,把火葬说成是“罗马的方式”。[11]我们从罗马历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的作品中了解到,公元1世纪间罗马的12位皇帝中,有6人被明确提到是施行火葬的,施行土葬的则只有2人。其余4人的情况有些特殊:维特里乌斯是被凌辱致死然后被沉入第伯河的;克劳狄的葬式虽没有明说,但塔西佗曾提到“他的隆重的葬仪和圣奥古斯都的葬仪完全一样”,[12]从中可以推断出他是被施行火葬的;其他2人的葬式不明。[13]这就是说,公元1世纪期间的罗马皇帝大多选择了火葬,这基本反映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在葬式上的时尚和喜好。

      如果说,在早期频繁的对外战争曾经推动了罗马火葬的兴起和盛行,那么到了公元1世纪时,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葬式的全面繁盛呢?众所周知,比起共和时代罗马人未曾停歇过的大规模对外战争和内战来,帝国初年的战争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已经有所收敛,因为这时帝国的政治版图已经接近极限,帝国内部也趋于稳定与和平。从公元前后罗马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公元1世纪火葬的盛行,除了当时帝国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重大改善这一因素之外,似乎也与某种外来的影响有关。在各种各样伴随着战争而渗入罗马社会的外来文化中,希腊文化可以说是决定罗马文明走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罗马人一开始就对希腊文化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在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期间,罗马人实际上是以希腊文化的保护者和希腊城邦自由的恢复者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的。因此在第五次马其顿战争之后,马其顿被变成了一个行省,而希腊的一些重要城邦却被保留了传统上的自治权。[14]共和末年的许多保守的元老贵族,对于大举渗入的希腊文化,均带有爱恨交加的矛盾心态:他们一方面谴责这种外来文化造成了罗马人生活上的奢侈、道德上的退化和政治上的萎靡不振,另一方面却在暗地里不失时机地享受这种文化。按厄尔的说法,当时罗马贵族的典型态度,就是把对希腊的兴趣与严格忠于传统目标的理想合并在一起。[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