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户部银库亏空案及其影响

作 者:
韩祥 

作者简介:
韩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清代的户部银库充当着中央国库的角色,具有“国家财政性”与“具体府库性”的特点,从而使户部银库“亏空”,在一定时期成为国家财政亏空与具体库仓性亏空的结合体,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变得更为复杂。1843年的户部银库政亏空案,就是这种复杂关系的一次集中体现。户部银库存银的剧减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原因,它对晚清财政危机的影响不可估量。但长期以来这一事件却少为人知,部分原因就是它的恶劣影响被嫁接到鸦片战争的影响上,而被冲淡了。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2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清代户部是主管全国财政的最高行政机关,户部银库则充当着“国库”的角色。“银库为天下财赋总汇,出纳均有常经,各省岁输田赋、盐课、关税、杂赋,除存留本省支用外,凡起运至京者咸入焉。”①清代前期,“每年汇集到户部银库,由中央政府直接支配的银钱数量,约占全国赋税及其他财政收入总额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②。所以,户部银库的亏空问题关系着清代财政的全局。

      1843年户部银库亏空案是清代最大的一起库银亏空案,相关研究并不多,但研究角度却多样。孙小以评论的形式简洁地将此案的经过与相关人物道出,并认为,由此案可显示晚清政府的统治已积重难返。但此文在探究亏空的内容及原因方面则过于简略③。冯士钵将1843年户部银库案作为了道光朝财政拮据的因素之一,并与中英战争、自然灾害的背景相联系,但该文不是对此案的专门研究,史料依据单薄,论述过于简单④。周育民的《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是研究近代财政史的一部力作,在该书第二章第一节中论述了此亏空案的数据统计与案后弥补情况,并推算出实际弥补的库亏额400万两之间⑤,但由于亏空概念不明确,加上所用资料的局限,并未将此案亏空的内容与性质处理清楚。任德起以小品文的形式叙述了都察院江南道掌印监察御史骆秉章在1840年、1841年任户部银库查库御史的轶闻,披露了银库收发出纳过程中的陋规和弊病,及骆秉章在亏空案爆发后亦被罚银赔补的结果⑥。刘海峰从道光朝政治派系斗争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清流派借1843年亏空案对穆彰阿一派发动的政潮,最后两派都进入了罚赔补库者的名单,此文的特色是将涉案的官员数量进行了初步统计⑦。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一书列有“道光朝银库历年大进、大出银钱统计,历年银钱出入盈亏统计”,对此案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数据⑧。此外,王业键研究了雍正年间对户部银库的清理与整顿,对银库中的亏空问题作了论述⑨,与1843年的此案相比照,有利于对库亏的审理、弥补过程进行探讨。任智勇对清代户部银库的收入来源和支出去向作了比较详细的考证⑩,有助于了解户部银库在晚清的运作情况。

      一 “亏空”的含义及其在户部银库上的双重性质

      “亏空”是财务统计的一种结果,表示“入不敷出”或“空欠财物”(11)。此词在中国出现较晚,至清初才在一些书籍中提及,如《顺治朝实录》,“(顺治十三年二月辛未)先是,河西务分司员外郎朱世德亏空额税一万三千余两,会有讦其多徵、侵盗诸款者,事未审结”(12)。之后,随着中央对国家财政清查的重视,“亏空”一词开始频繁出现。

      在财政领域,“亏空”的内容主要为库银与仓粮,而由于出现“亏空”的载体层次多有不同(13),其概念亦有相应变化。但当前国内学者对“亏空”概念并未明晰,常将不同层次的“亏空”放在一起论述。如,朱诚如认为,钱粮亏空“具两重涵义:一是指地方不能将国家规定的赋税钱粮按时足量地缴归藩库,造成积欠;二是指已经上缴国库的赋税钱粮被官吏侵蚀、挪用,造成国库亏空”(14)。李映发认为,“某地某衙门的经费在运转过程中,一部分经费(或钱或粮或物资)发生不正常的短缺或流失;它是用来上缴的,或是用来本部门支付的,或是用来贮存的,这就造成了亏空”(15)。贾允河认为,“亏空是指官吏贪污、钱粮短缺、国库空虚的情况”(16)。其实,这些看法均来于清代库藏查验制度的规定,“顺治九年题准:钱粮征解支放,各有款项,若为公务移缓就急,谓之挪移;假公济私,谓之侵盗;军兴公用,不得已而借用,谓之透支;藉端开销,谓之冒破。令抚、按清查追抵”(17)。这里的“挪移、侵盗、透支、冒破”基本涵盖了目前学界对“亏空”概念的理解,并主要局限在对省级、州县级银库与粮库的范围内。

      笔者认为,财政领域内的“亏空”应该是“收、运、支”过程中均存在的现象。因为就抽象的统计意义上讲,“亏空”涉及两项基本内容:收入与支出,并由数据统计表现出来,故存在着“账面收支”与“实际收支”。由此,“亏空”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1.财务收支上的不平衡:账面收入小于账面支出,或实际收入小于实际支出。2.财务统计上的误差:账面收入大于实际收入,或账面支出小于实际支出。3.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内部侵蚀导致的账面统计与实际不符。

      其中,“1”属于宏观的财务运行状态,即入不敷出。“2”属于统计技术上的问题,即统计范围与收支范围不一致,少收多记,或多支少记。“3”则属于管理制度与职业道德上的问题,即内部人员对所管财物的侵吞。“2”与“3”均会导致账面数据与实际的差距;“1”则是财政支出出现缺口(原因或是收入真实地减少,或是由“2”、“3”导致的现存库银不足。此时的缺口即为“亏空”额),三者均会造成“亏空”现象。

      回归到清代财政研究的视角下,“亏空”问题则具体表现为:

      1.年度的国家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即“入不敷出”。如,“(雍正二年十一月上谕)历年户部库帑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此乃国家经费,所关甚为重大”(18);又如,“(嘉庆二十三年上谕)十余年间所费帑金数逾十千万,国家财赋,岁有常经,实有入不敷出之势”(19)。此种情况下,户部银库表现为年度入款小于年度支款,此时户部银库的年度收支缺口是作为国家财政收支缺口的重要部分而存在的,而省级与州县级库、仓则不具有显示此类“亏空”的资格。不过,从文献用词来看,“亏空”一词在清代很少用于表达年度的国家财政收入小于支出,而更多地表示具体府库中出现的积欠、挪用、侵蚀等现象,但在学界研究中“亏空”却常用于表示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