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2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2)01-0025-05 清代盐政纷繁复杂,尤以两淮为最。清前期,两淮盐政实施纲法制度,后因困难重重,经陶澍与陆建瀛分别在淮北与淮南推行票法,两淮盐政为之一新①。太平天国事起,两淮盐区饱受战乱之苦,盐业生产与销售陷入瘫痪。当时两淮盐政所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最重要的销售区域两湖地区受到四川产盐区的侵夺;二、两淮原有盐商经战争打击已无力承运盐业销售;三、盐政运销受到军队插手,弊端重重。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后,为求得税源稳定,针对以上局面大加整顿:力图收复川盐济楚失地、在淮南实施保价整轮,以及废除“饷盐”。这一改革,承前启后,是晚清盐政史上的重要环节,也成为梳理两淮盐政改革脉络的基石。时人曾做过这样的评介:“陶文毅公(作者注:指陶澍)淮北改票,而盐法一变,北鹾畅行,而南盐疲敝日甚。陆沔阳(作者注:指陆建瀛)淮南改票,而盐法又一变。发捻苗练之事起,川粤潞私充斥,大湖南北皖军饷盐为害尤甚。自江路肃清,商灶复业,时曾文正公(作者注:指曾国藩)设总栈,置岸局整轮章程,定牌价,盐法至是一新,而淮运乃大畅。惟请引多,势且不给,李文忠公(作者注:指李鸿章)定以循环给运,而纲法与票法乃互相维持于不敝。今之行者,皆曾文正公手订章程也。”②本文即欲就此作一分析,以加深对曾国藩及清代盐政的认识。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清朝食盐分区销售,各地所产食盐,皆划定特定区域为其引地。盐销区一经确立,产区与销区之间便形成固定关系,被签选且已认引的盐商只能在规定的盐场买盐,在规定的引地内销盐,一旦越界,即为违法私盐。两湖例食淮盐,但川楚相连,川私入楚颇具优势。太平天国起义后,两淮盐区受到巨大冲击,“川盐济楚”顺理成章地推广开来③。“川盐济楚”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也导致两淮失去了两湖(其中尤以湖北为重要)广阔的销售市场,每年直接减少税收近百万两。出于区域利益的考虑,曾国藩决定努力打破这一损害两淮盐政利益的格局。 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前夕,两江总督曾国藩便开始着手准备恢复湖北市场。他特意制定《淮盐运楚章程》,要求对于这种“夺我淮引之地”的川盐,每斤特别加征8文税钱,其中以5文归两淮盐政,以3文归鄂湘督抚,以求争取两湖方面的支持④。次年,长江中下游航线打通,曾国藩又于筹办淮盐折内奏陈疏销、轻本、保价、杜私四条,“意在重税邻私、量减淮厘,俾邻本重而淮本轻”⑤。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毕竟楚岸私盐处处可通,川盐随流下驶,淮盐在两湖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曾国藩的计划受挫⑥。 延至同治七年十月,曾国藩再次上奏,称楚省本系淮南引地,定额最多,销盐最广,从前淮纲盛时,岁征各岸课银,居天下盐厂之首,其征诸江苏的不及十分之一,征诸江西、安徽的不过十分之三,征诸两湖者则居十分之六,“是淮纲之兴替,全视楚岸之畅滞为转移”。川盐济楚原属权宜之计,近年来,淮商屡以收复楚岸为请,只因引地被占十余年,行之既习以为常,禁之未免太骤,故只是暂令将邻盐厘税稍加增重。“原冀川私本重而日衰,淮盐渐进而日旺”,不料四川盐贩巧于趋避,百计逃税逃厘,常常是运两引之盐,仅完一引之税。而湖北方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推原其故,总由鄂省利食川盐,虽有掣验之名,而明让斤两,以致“川贩成本太轻,来源愈旺”,“川鄂官商,几忘引地之应属何省”。曾国藩逐一列举淮盐受害于川盐的情况,认为从运道、盐色、筹运及销路四个方面来看,都是川盐胜于淮盐。淮盐有此四害,“何与川敌”?川盐一日至楚,则淮盐一日无畅销之望。有舆论认为,如果川盐停止济楚,会对川省盐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但殊不知淮南盐场,围绕着盐业生产、销售及服务的人员不下数百万户,“比之川省业盐者何止数倍?”他认为,盐区划分乃“大经大法,一成而不可易”,如不能乘军务告竣而力图规复,“则二百余年之宪典自臣而隳”,“敛一时之怨”,败坏成法,“贻后世之讥”⑦。 不过,户部的意见倒是相对中立:川盐济楚牵涉到两淮、两湖及四川三方利益,虽然曾国藩的诉求确系实情,目前亦只能由各方统筹兼顾,才能取得满意效果⑧。果然,曾国藩的提议受到湖北当局抵制。同治八年,湖广总督李鸿章明确表示“川盐行楚未可遽禁”。他表示,自己在同治四、五年间署两江总督任内,亦曾主张恢复湖北引地。但如今到任两湖,通过调查研究却发现,完全恢复旧制将会对湖北食盐造成毁灭性打击。当然,为维护两淮盐区利益,他建议派员在荆州沙市设局配销,暂定川盐八成,淮盐二成,以期逐步恢复原来的销售格局⑨。户部表示,李鸿章的提议合情合理,且“在楚言楚,不得不设法迁就”⑩。与此同时,四川总督吴棠也表示,既然李鸿章已有“八二配售”之议,不妨暂行(11)。 “八二配销”方案暂时得到各方的接受,但实施不到两年,当曾国藩再次出任两江总督后,他立即发现,设局配销的淮盐根本不能销足二成。湖北九年分所销淮盐仅7万余引,相较川盐销数不及1/3,“喧宾夺主,莫此为甚。”加上川盐每引斤数要大于淮盐斤数,“名为淮占二成,实不及一成。”因此他建议,“纵不能全禁川私入楚,亦当使淮多于川”,或者淮八成而川二成,或淮七成而川三成,“川虽极多亦不得满四成”。他还强调,楚岸之公平,“但在楚督一心之转移,一心向川则川销旺,而众商有恃矣。分心向淮则淮销旺,而众商亦有恃矣”。为减少湖北方面的阻力,曾国藩甚至表示,可以由两淮当局支付湖北因改行淮盐而减少的收入(12)。